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建一小区是上海的一个老式小区。房子大多是二级以下的老房子,居住条件比较艰苦。不仅小巷四通八达,一些居民还共用厨房、厕所和水桶。自3月中旬开始实行封闭管理以来,为在社区内筑起一道抵御疫情的坚强防线,由9名居委会干部、6名街道干部、4名黄浦区机关干部和1名民警组成的20人防疫队全部吃住在社区,承担了1800多名居民的封闭控制管理、生活保障、核酸检测、物资运送、药品调剂、医疗救治等多项任务。如何保持轴运转两个月以上不损失能量?建设小区党总支书记许说:“我们防疫组有14名党员。而且我们早就把居民当成亲人了,为了大家健康迎接解封,我们愿意尽一切努力。”
清册,防控措施落实
一个小区有17个灯光出入口,分布在周边四条道路上。外地人稍有不慎,就会在居民区迷路。如此复杂的地形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幸运的是,2020年初,我们为严格的小区门、弄堂门、家门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徐夤告诉记者,社工方杰在这里长大,并仔细手绘了胡同的布局。每排都有几个门口,哪个出口需要保证安全,小通道可以暂时关闭。图纸画得很清楚。基于这张地图,从制定“一户一图”开始,居委会将整个社区划分为6个街区,每个社工负责一个街区,服务200户左右。今年3月中旬,由于周边出现确诊病例,建一居民区进入封闭管理。徐夤带着社工,根据手绘地图和居民“一户一档”的信息,再次进行实地布置。根据街道防控要求和可能交叉感染的实际地点,对居民区进行逐块防控。同时,每户现有人口和特殊需求,通过“账面结算”,为封控期间提供细致的民生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在“泪崩”之后,自我提升,做好细致的防疫措施
“从3月13日凌晨到现在,不仅居民会有情绪,我们自己也‘泪崩’了。但是,我们的情绪发泄出来后,还是继续投入防疫。”徐夤有过两次“泪崩”的深刻印象。“虽然疫情已经在2020年出现,但这是病毒第一次在身边,大家都很紧张。”第一次“泪崩”前,居委会干部已经连夜进行核酸检测到凌晨,匆匆吃了几顿早餐,继续按要求实施各项封闭管理措施。同时,他们还得安抚不断向居委会询问信息的居民。猝不及防,在多重压力下,几名女同志流下了眼泪,但正如居委会常说的“小区就是我们的家,居民就是我们的亲人。”为了把这个家经营好,大家抹了把眼泪,继续走下去。很快,街道派来的特保人员到了,区里和街道派来的支援干部也到了。大家组成了20人的防疫队,齐心协力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第二次“泪崩”出现在4月封管之初。随着政府物资的发放和居民网购物资的增多,投递工作量急剧增加。为此,许号召永年大厦的社区党员成立志愿者队伍,承担起为大厦居民发放物资的任务。志愿者穿上白衣服开展服务的第一天,许就接到了电话,永年大厦出现了阳性感染。“当时,我忍不住哭了。这就像得知我所爱的人生病了一样难受。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为什么在严密的防卫下我还是被感染了?”挂掉电话后,许决定暂停志愿服务,并告诉志愿者:“每个人的健康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志愿服务要先转到网上。请了解封闭大楼的相关管理规定和防疫措施,再安排下一步工作,争取尽快解封大楼。”将志愿服务转移到线上,意味着线下自我加码。此后,“抗疫队”的成立,对自我防护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和细致的社区防控措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战斗力,才能保护社区的健康,直到胜利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