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学会了过家家,包饺子,交好朋友。
“过家家”在我们村叫“做客”。第一次过家家,我是客串的。
六岁的时候,我回到了家乡,但是我害怕陌生人,不敢和朋友一起玩。那天,邻居惠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去两栋房子之间的巷子里玩。你想玩什么?请自便。他说比赛缺一个嘉宾,想让我去。我跟着。
他们带了一篮子竹笋,整整一半。惠说她是她爸爸,她指定阿莲为奶奶,小红小雨为双胞胎。有人说双胞胎长得像,做不到。阿辉说:“玩‘做客’就像在家里一样。”
小玉被分配去剥竹笋。大的算作碗,小的算作勺子。惠先搬了三块砖摆成三角形,把篮子放在上面,说是炒锅,又从家里搬了个矮凳当桌子。一刻也没停过。它看起来真的像一个成年人。阿连把剥好的竹笋弯成小块,放在篮子里,卷好几个大竹笋,拿在右手里,假装炒菜,一边干一边说熟了。然后让我这个“客人”先吃,用竹壳包一块竹芯递给我。我第一个吃那些不干活的。我觉得不好。阿辉笑着说:“你是‘客人’。”然后,他面无表情地对双胞胎说:“请随便吃。”我觉得辉把游戏当真的了,而且是千真万确的。很搞笑。笑着,她手里的“菜”也掉在了地上。小红轻轻拉了拉我的裙子:奶奶要闹事了。莲花不响。
阿惠奶奶下班回来,看见满地都是笋壳和笋芯,一把揪住阿惠的衣领问:“谁做的花头?”惠先是闭上了嘴,没有说话。奶奶又问了一遍,然后不情愿地指着阿莲:“她说挖自己的竹笋要打奶奶屁股,所以得罪了我家。”小雨早跑了。阿莲脸红了,垂下眉毛,不敢出声。阿辉奶奶对阿辉说:“你只扭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在土里。”我马上蹲下来,把剩下的没吃完的竹笋捡起来,放进篮子里。惠奶奶看到了,点点头,脸上有了笑容。
当我第一次做客时,我认识了我的朋友,我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很在意同伴的名字,说我记性好,是个比较好的人。
后来我们玩“做客”,不用家里和队里的东西了。我们玩的最多的就是家里不用的泥巴、破瓦、破陶,都是现成的。
端午节过后,大家都说这次玩“做客”是为了包粽子。到了河边,芦苇都紧贴着水面,捧着芦苇叶。人们身体前倾有点危险。阿辉说:“我长,脚长,手长。”他负责拿芦苇叶。阿连从花袋子里拿出米和柴火,又拿出镰刀刮泥。很快就有了一个小泥堆。阿连拍手说糯米饭有了。小红是使者,惠接过芦苇叶交给她。她赶紧跑过来发给我和阿莲。小宇负责把包好的粽子放进炒锅里,假装点火,但很体面。
它开始包粽子。阿莲把三片芦苇叶对齐,按下,拿着,折起来,成一个三角形,左手拿着,右手伸过来抓了些碎泥放进去,然后挑了一大块,说是肉,然后盖上碎泥,拍了几下,把芦苇叶往前翻折回去,拿了一片小芦苇叶盖住三个角,抽了一根米木,用牙咬着木根。我也开始包粽子,学阿莲的手势,但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包不起来。阿连看到我鼻子上的汗,轻声说:这不难。我来教你。他一边说,一边捡起芦苇叶,让我跟着她。我算了一下,有七八步。阿连不觉得无聊。她教的很认真,就像她奶奶教我做家务一样。她耐心细致。
那一年,我学会了过家家,包饺子,交好朋友。
(张秀英)
作者:张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