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厨房,真做饭真吃饭”,“二厨,沉浸体验”……在刚刚过去的“618”,儿童厨具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爆款产品”。从电磁炉到不粘锅,从明火炊具到水壶,看似用来“过家家”的儿童厨具,不仅具有煎、煮的功能,还被商家宣称可以放心食用。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儿童厨具存在产品属性不明确、执行标准混乱等问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市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三无”产品夹杂其中
“锅碗瓢盆齐全,给宝宝安排吧!”短视频工作室里,主播一边用手掌大小的煎锅煎爆米花,一边试图介绍整套迷你儿童厨具。“下学期的劳动课就要变成独立课程了,赶紧暑假在家练习吧。做饭要从娃娃抓起。”
在电商平台上,类似产品也卖得不错。记者了解到,儿童“真正做饭”的厨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插电式,通常配备小型电磁炉、电饭煲、不粘锅等。另一种是明火,以怀旧为主,在灶台上用铁锅烹饪。虽然两者风格不同,但都有种类繁多的特点。除了各种各样的锅碗瓢盆,他们甚至还配备了打蛋器、饮水机、饺子皮等等。,它们的尺寸非常袖珍。一个案板一般只有四五厘米,一个碗只有两三厘米。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有的一个月卖一万多套。
这个产品适合多大年龄的孩子?记者咨询了多家商家,发现客服的回答并不一致。以“真正煮熟”的明火儿童厨具为例。有客服表示“5岁以上可以使用,孩子小的话最好有家长陪同”,也有客服声称“3岁以上可以使用”。
“孩子不会做饭,但觉得好玩,就买下来尝尝。”小吴花了200多元,给7岁的儿子入手了一套“厨仙高级套装”。当他打开快递纸箱时,发现里面有几十个小件。“大部分都是用简单的盒子包着,或者直接用透明的塑料袋盖着。只有一台迷你饮水机,独立包装盒,上面印着‘过家家玩具’的字样。其他厨具和配件找不到任何产品信息,基本都是散装的。”
按照说明组装炉子,小吴带着儿子开火做饭。“里面有个油箱,需要装灯芯和燃油。烧起来后火苗挺大的,有时候还能跳出灶台。我在旁边弄了一杯水,准备随时灭火。”
据小吴观察,商家提供的燃烧油为无色透明液体,主要成分为乙二醇和矿物油。记者了解到,乙二醇一旦误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虽然烧油瓶上有“不可食用”的字样,但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小朋友不小心把它当食用油加到锅里。另外,燃烧的油一旦滴到其他可燃物上,明火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真烹饪”厨具的隐患还不止这些。“锅小,不稳,会翻,油会溅到孩子腿上。”“煎锅没有防烫手柄,孩子一碰就会被烫伤。”“电磁炉用了两次就变形了,不粘锅涂层还起泡了。”“加热后有异味,很多东西都很无味。”……在产品评论区,很多家长抱怨这些看似精致的儿童厨具,产品质量实在堪忧。
问题
玩具和厨具很难识别,大部分不符合相关标准
用孩子“真正做饭”的厨具做的东西能吃吗?记者询问客服,得到的回答都是“可以放心食用”。但当记者询问厨具材质时,对方往往含糊其辞,只笼统回答“食品级”。至于产品标准,客服大多不清楚,就做起了太极传。
"我们的不锈钢汤锅是由430材料制成的,并有检测报告."有客服的检测报告,显示产品名称为“真水煮迷你厨房玩具”,检测标准为GB 6675.4-2014。记者查询后了解到,该标准是《玩具安全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国家标准,用于检测玩具,而非厨具。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儿童厨具”的统一标准。儿童厨具本身介于厨具和玩具之间,产品属性不明,商家自我定位不一。市面上的厨具通常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的金属材料及制品,玩具遵循GB6675-2014《玩具安全》国家标准,包括基本规格、机械物理性能、易燃性、特定元素的迁移等。
日前,某第三方测评平台专门购买了8套迷你厨具,发现所有厨具都没有“供食品接触”的字样或标志。在实验室中,实验者使用XRF扫描仪和手持X射线荧光光谱仪来确定样品的不锈钢等级。结果表明,只有三种材料是410不锈钢,可以作为食品接触材料。其他5个型号都显示“不匹配”,也就是说这些厨具都是假不锈钢,不符合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而假不锈钢往往镍、铬、锰含量低,耐腐蚀性差,容易生锈,不适合加工酸性或碱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