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州6月17日电(丁波)“这一带的土下陷开裂,要马上处理。”6月16日,福建永安工务段安全调度中心巡查组副组长黄和工友们在检查鹰厦铁路上房山至靖西段路桥设备。
近期福建暴雨,对铁路运输造成一定影响。针对此轮强降雨,黄所在的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永安工务段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掌握防汛薄弱区域分布及雨量情况,及时对强降雨及可能受灾区域进行预警,并增派人员加强防汛巡逻。
“只要他看到大雨坐不住,就一定要跑到现场。检查完了,他就放心了,没毛病。他的微信活动这几天有26000多步。”参与考察的工友明说,黄能吃苦耐劳,工作非常努力,就像“拼命”一样。
“无人机聚焦在山体的裸露区域,直接在它的上方飞行,从不同的角度拍几张照片。”黄告诉记者,现在有了无人机,铁路桥隧工人巡山的工作量减少了很多,但如果发现隐患,必须爬到现场确认。
为了有效应对雨灾,铁路部门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充分利用卫星云图、雷达图、雨量监测系统等。,密切关注管道内铁路沿线的设备状况和雨情、水情变化,迅速排除线路险情,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我已经工作了39年,一直在修路架桥。每年汛期我基本都在一线。防汛排查、水患救援是家常便饭,但今年水患救援点特别多。”黄说,他们负责检查线约216公里的路桥设备。进入汛期以来,这里已有32个抢险点,目前已排清16个,但今后的任务依然艰巨。
汛期,铁路桥隧工人正常工作时间为每天14小时左右。遇到突发险情,他们必须随时赶赴现场抢险救灾,往往是通宵达旦。食宿都得就地解决。他们不能回家或在床上睡觉是很常见的。
“工作服穿七八天很正常。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湿的和干的,干的和湿的,闻起来酸酸的。”有“飞机哥”之称的桥隧工程师常宽,负责无人机的巡检和勘探。
无论白天黑夜,哪里有危险,他都要赶到应急现场,用无人机“辅助”他的工人,往往来不及洗漱和换衣服。他笑着说:“现在,我是一个会飞的‘臭男人’。”
“我们都是作为一个团队在战斗。我们既需要默契,也需要手艺。工人都有两把刷子。”正在进行清理工作的桥梁和隧道工人陈说:“如果土壤沉降不是很严重,就会及时夯实和填充。如果土体下沉严重,就要用挖土机、锄头等工具把开裂的层理挖出来,把松散的层理修整到安全坡率。更大的寝具会被挖掘出来。”
俗话说,打虎兄弟,打父子。黄的儿子,和父亲在一个单位,是宁化路桥工区工长。进入汛期以来,父子俩都在抗洪抢险一线忙碌,只见过一次面。
“轮到我们走了,我们必须走。”黄讲完后,就带领工人前往下一个救援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