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演员来说,前期如何与角色沟通,从而把握角色的魅力,是最难的部分。胡杏儿前期的性格不难把握,难的是他的晚年。“梁欢40岁之前的经历是我经历过的全部。我不难发现梁欢的个性和特点。难的是如何塑造她。她已步入老年。人会变的。这个时候,我需要仔细阅读剧本,揣摩梁欢身上发生的一切,了解她的每一个变化,这样才能想象梁欢的晚年。”
找到了人物的感觉之后,接下来就是塑造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剧中,我与每个主演都有很多相反的角色,如何表现梁欢面对不同人时的不同状态也是需要思考的地方,”胡杏儿继续说道。
比如剧中丈夫去世前后的几个场景,胡杏儿的表演让很多观众哭花了妆,纸巾也一张接一张的湿了。“李高山之死是梁欢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只剩她和孩子一个人,她要支撑起整个茶餐厅,所以她的心态也会改变。在这个时候,我需要把自己带到梁欢去体验她的心痛、心碎和失落。我还专门为梁欢设计了小动作,比如下意识地搓搓手。”
胡杏儿对角色细节的处理,不仅仅是在转折剧里,在一些人生桥段里也是如此。比如剧中有很多小朋友。作为长辈,胡杏儿对每个孩子的态度在细节上会有所不同。“她会特别喜欢和接近老金的两个孩子。一方面是因为李与老的家世背景比较接近,不像罗家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梁欢其实很同情这两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毕竟她的孩子从小也失去了父爱,所以她对待老家两个孩子的态度会受到推波助澜的影响。梁欢对他的儿子和女儿有不同的态度。她可以说是很照顾友情的,经不起骂。她会更喜欢给儿子的朋友买丝袜,同时也会有一点点恨铁不成钢。”胡杏儿开玩笑说。
谈到梁欢将近50岁的年龄跨度,胡杏儿说他并不排斥扮演老人,他很舒服地接受了自己的晚年。“我真的不介意别人说我老了,头发白了等等。虽然岁月给我带来了白发,但也让我经历,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
“包括我现在参加的《乘风破浪》,我也很享受。我发现了很多新的技能,比如切舞,空中国舞等等。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困境。我们要做的是像梁欢一样勇敢面对和战胜他们,而不是躲在舒适的圈子里。”
03 生活的互通性和文化的交融
" 港城永远接受你 " [/S2/]
狮子山下的故事表面上讲的是剧中两代三口之家的故事。事实上,它讲述了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故事。回归后,随着与内地在生活上的进一步交流,相互融合的不仅仅是人际关系,更是文化和思想的深度融合。
在《狮子山下的故事》中,导演吴锦源通过高度还原环境,再现了香港不同阶段的不同场景,不仅勾起了观众的回忆,也为演员提供了天然的情感来源。在港长大的胡杏儿说,“1987-1997年那段时间,剧中的街道、餐厅、学校等环境和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该剧整个故事主要围绕茶餐厅展开,这也让胡杏儿感触良多。“我小学前面有一家茶餐厅。那时候经常和同学一起去吃,菠萝包子,叉烧饭,单面煎,火腿,通心粉。都是我的最爱,茶餐厅是我成长记忆中最重要的地方。”
正式拍摄前,胡杏儿还特意去了不同的茶餐厅体验。他一方面回忆过去,更重要的是观察、体验、模仿过去。“我观察过,有些老字号茶餐厅做的是邻居的生意,店里的每个服务员都会记得每个客人喜欢吃什么。甚至顾客还没来得及在店里坐下,服务员已经帮他点菜了。对此我印象深刻。”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还可以看到香港与内地人文的交融,这在梁欢尤为明显。“我认为梁欢用一句话来概括她的变化是最恰当的——只要你用心付出,这座城市永远会接受你”。
胡杏儿承认,观众看到的是梁欢从未被接受成为主心骨的过程。在扮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她被梁欢感动了。“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她都会努力团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朋友一起快乐。”
说到印象最深的一幕,胡杏儿承认是梁欢在电视上看到香港回归的片段。”梁欢看到大厅里升起的五星红旗,激动得热泪盈眶。对梁欢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回归仪式,更是为她的外省人身份正名,也让她后来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香港人,我更是中国人’。”这个片段也让胡杏儿想起了当时的自己。“这次升旗仪式会让我觉得我是另一个时代的梁欢空,太美妙了。我对祖国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作为一个香港华人,我为祖国高兴,也为自己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