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早上5点,准时起床,做饭、照顾妈妈,把家里打理妥当,他这才走出家门去上学。
中午,学校午休的下课铃一响,他立刻赶回家做饭。
他会做得不多,每顿饭都是“老三样”:青菜、豆腐和土豆。
到该扎针的时间,不需要妈妈指挥,他轻车熟路地走到药柜前,配好治疗需要的吊瓶水,扎皮筋、消毒、协助妈妈完成穿刺,最后胶带固定,调整药水流速。
确定妈妈没有不适,主动回房间完成作业,算好妈妈换药的时间,他会再次出现。
照顾不能自理的父母、买菜做饭、收拾家务、写作业......
这是6岁男孩周宗松的一天。
01.只是活着,有的人就已经用尽全力
“命运多舛”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周宗松的妈妈张发翠来说,再适合不过。
她自幼体弱多病,同村没有人家愿意娶她这么个“药罐子”。没想到去看病的路上,遇到了同去看病的丈夫。
两人一见如故,互相鼓励、扶持,很快便确定了关系,步入婚姻。
丈夫患有心脏病,张发翠的身体也难以干重活,虽然婚后两个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却觉得很幸福。
不久后,大儿子周宗磊出生了,没多久小儿子周宗松也呱呱坠地。
眼看着一切都在变好,2013年,丈夫心脏病突发,没来得及交代一句话,便撒手离去。
对于一个身患痛风、心脏病、支气管炎、几乎失去劳动能力的女人来说,养活自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丈夫在世时看病欠下的10多万元债务。
也许将儿子送给有能力的家庭抚养,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作为妈妈,张发翠不忍心,也舍不得。
张发翠痛风严重,每隔两天就要打一次点滴,一次要打3、4个吊瓶。她的身体早已对药物产生抗体,需要剂量翻倍才有效果。
为了降低成本,她选择批发针剂自己在家输液。
打针配药的技能,也是早年在村子里做兽医时,跟医生学的。
女人被病痛折磨到关节变形的手臂上,针眼从未消失过。往往旧的愈合,又扎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