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7月11日电(王健王天威)完成气象致灾因子调查,拓展普查指标宽度和深度,建立普查成果应用机制...2021年以来,广东省气象部门坚持“普查、应用、实效并举”的原则,不断拓展气象灾害普查成果应用。今年“龙舟水”期间,一批重点普查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为科学决策、及时预警提供了坚实支撑。
如何调查暴雨的致灾因素?如何高效获取逐时降水量统计?
广东省气候中心以《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调查技术规范》为基础,根据区域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量异常极值样本的特点和“保护极值”的原则,首创了“渐进容忍迭代判断”的小时降水量空一致性质量控制算法,自主开发了基于矩阵运算的算法脚本。有了这个算法“加持”,气象部门仅用72小时就完成了广东省3000多个区域自动站近19年的逐时降水数据质量控制。
目前,质量控制算法也已经应用于实时降水数据的质量控制。广东省气候中心气候评估室负责人郑静介绍,全省区域自动站完成近6小时降水数据质量控制只需60秒左右,充分保障了强降水过程中实时气象服务的服务需求。
暴雨一直是广东省防汛的难点、痛点、堵点。
今年“龙舟水”期间,广东省气象局对全省3000多个气象台站的历史和实时降雨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建立了广东强降雨过程数据集和各站强降雨极值数据集,构建了区域暴雨过程评估指数和强度指数,实现了各类暴雨灾害普查结果的量化体现。
“在强降水过程气象服务中,强降水历史极值查询统计系统在实时服务中,只需两分钟就能完成全省所有站点强降水极值数据集的更新。”郑伟说。
今年5月10日至13日,广东出现持续4天的大范围降雨过程,多地出现破纪录的极端降水。区域暴雨过程综合强度指数显示,本次暴雨过程强度达到2003年以来5月份同期第一强度,前汛期第六强度。正是有了更加准确客观的极端强降雨信息和强降雨过程的各种量化指标,广东省各级政府才能在决策中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及时采取措施。
今年“龙舟水”期间,广东省气象局还依托暴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和技术,结合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开展了城市、山区、乡村等不同区域的极端强降水智能频率风险分析,在全省1499个乡镇街道建立了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1天、3天、5天、10天9个降水历时和重现间隔。
得益于科技的加持,将不同历时的极端强降雨重现期数据集细化到解珍,基本实现了对短时极端强降雨及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风险的早判断、早识别、早预警、早转移,让人“一目了然”。这为气象和应急管理部门准确判断、调度和指挥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此外,依托暴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广东省气象局对原有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乡内涝、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了改进和升级,进一步提高业务服务精细化水平,有效预测“龙舟水”期间粤北韶关、清远、河源等市及广州北部的流域洪水、内涝、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