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7月18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从这些最佳实践和优秀案例中寻找探索的方向。第十二站带您了解“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项目。
基本情况
2019年底,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筑大学,发起“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选择东城区民安小区等7个试点打造样板,并于2021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项目聚焦群众身边需求和改造意愿强烈的边角地、畸零地、废弃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地等消极空间近2.28万平方米,以小投入实现大收获,切实解决影响百姓日常生活宜居度的揪心事、烦心事,真正使百姓的美好幸福生活得益于小微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显著提高幸福指数,收获百姓满意口碑。
区位图
实施成效
项目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社区配套设施、景观环境、无障碍设施、公共艺术、城市家具等进行一体化、精细化城市设计,实现小微空间高效利用,统筹解决社区公共设施缺乏、场地安全隐患大、人车混行、停车无序、环境脏乱差等“急难愁盼”问题,显著改善和提升百姓生活环境品质,为居民室内外活动营造安全舒适、富有活力的空间,为促进基层党建、社区自治提供平台,重塑场所精神,增进邻里关系,将居民家门口的小微空间变成有颜值、有温度、有乡愁的一方乐园。
项目从选点确定、征集方案、公众参与、实施方案、集资融资、招标投标、施工过程全程跟踪服务,在施工现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方法和路径,已在北京市公共空间整治多个项目中得到成功运用,并被纳入住建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方案设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正在向全国推广。
创新经验
注重多元参与,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
街道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广泛组织开展社区动员、居民沟通、民意征集工作,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设计、建设和运营维护。在西城区厂甸11号院改造中,发掘热心有责任的居民领航员近50人,成立小区物管会,打通了“居民—领航员—物管会”民意反馈渠道;街道发出了《致厂甸居民朋友的一封信》,会同设计团队先后组织5次设计开放日,广泛征集民意。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发挥“总师单位”作用,成立全过程技术专家组,会同社区责任规划师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材质、工艺等严格把关,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判处理,确保项目安全性、完整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全面实现。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南新华街厂甸11号院改造前后对比图
注重空间统筹,加强存量空间资源的挖潜和高效、复合、精细化利用
改造中通过拆除违法建设、清理废弃物、腾退闲置空间,挖潜存量空间资源,实现小区公共空间的整体可用;同时,注重空间和功能的有机整合,统筹进行室内、室外空间一体化设计,为补充设施短板、丰富居民活动提供多样化空间。
西城区大乘巷教师宿舍小区,改造前拆除了居民养花私搭的构筑物、清理了脏乱的自行车棚及封闭呆板的花台,改造后在小区入口增加快递柜、宣传栏、智能垃圾回收驿站等便民设施;清理后的停车棚增加双层车架、夜间照明和充电设施;打开封闭的小区花园空间,增加健身、休憩、活动场地;闲置破旧的平房重新清理后成为居民共享的党建活动小屋、课后学习园地。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宿舍改造前后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