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一老一小”,打造无障碍、全龄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
改造中特别考虑老人与儿童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因地制宜补充社区功能短板,增设老年餐厅、阅览学习室、健身步道等室内外活动场所;同时,注重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和实施,坚持“逢棱必圆、逢台必坡、逢陡必缓”的原则,打造高品质无障碍环境。
针对东城区民安小区老人多、孩子多的特点,项目以“欢声笑语的院子”为主题开展设计,结合人防设施地面出入口开辟出二层休闲平台,将日照条件最好的场地中心改造为户外活动空间;利用高差设置旋转滑梯和寓意儿童茁壮成长的“状元台阶”,增加儿童活动趣味性,寓教于乐;在每一个楼门口都设置了坡道和双层扶手,并反复测算坡度、转角,调整到最适宜的方案,方便老人、残疾人进出。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注重社区建设,推动睦邻友好
项目热切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尤其针对机动车停放、电动车充电、垃圾分类三大问题,确定了机动车停车位不减少、增设电动车充电装置、规范垃圾分类设施的改造原则,海淀区牡丹园北里小区还增设了残疾人车位和3个临时应急车位。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号楼小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通过环境改善化解社区矛盾纠纷,为社区自治、基层党建提供应用场景,拉进邻里之间、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距离。西城区玉桃园三区12号楼公共空间是因绿地使用权争议而形成的典型“两不管、两不用”废弃空间,改造中街道出面组织社区居民与银龄养老公寓双方多次协商,成功拆除封闭的围栏,打造为社区居民、公寓老人可以共享绿地花园的“融乐家园”。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三区12号楼改造前后对比图
同时,改造注重挖掘社区文化和乡愁记忆,不仅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更增强居民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朝阳区惠新西街公共空间,围墙、地面、台阶和装饰小品全部采用预制混凝土构建,烘托出构件厂的地区文化,让老住户们找到共同的回忆。丰台区朱家坟社区公共空间,以北方车辆厂(国营第六一八厂)老兵工精神、群钻精神为切入点,打造“三尖七刃”麻花钻的雕塑设计,彰显兵工文化自主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
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号至10号楼小区外西侧改造前后对比图
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本内容由市委城市工作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