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再次让上海的咖啡文化成为焦点。统计显示,上海已有近8000家咖啡馆,是全球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这么多咖啡馆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更适合由一线从业者回答。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咖啡馆给出的答案并不一致,却传递出同一个主题:“啡尝上海、不负热爱”。
不起眼的小店,为什么能被看见?
近8000家咖啡馆,竞争不会激烈吗?尤其是那些小店,如何生存?
“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小店,也能被看见。”福州路近福建中路,p.r.e.c coffee的门面非常小,只容一人通过。推开门,左边是操作台,右边是挨着墙的5个单人座椅。
这家小店一天能卖出近200杯咖啡,发展稳定。咖啡师李金奇和刘春燕分析原因:“上海消费者对咖啡的依赖度很高,外卖力量又强,所以很小的门店也可以通过外卖做出口碑。”小店60%至70%的订单来自外卖,“在外卖平台上,小店和大店在同一条起跑线。产品有特色、口味好,就会有人买单,很多还是回头客。”
p.r.e.c coffee有好几种咖啡豆,常用的有两种,一种口感醇厚,坚果香浓郁,另一种发酵程度高一些,带着酒香。这些天,李金奇用坚果香的豆子制作了粉椰芭乐美式、开心果冰激凌Dirty等特调,主打夏日风情;酒香味的豆子用在玻璃酒瓶装的冷萃中,因为味道和瓶子很匹配。
小店的用心不仅体现在咖啡豆的筛选上,也对服务花了不少心思。针对来自外卖的大部分订单,专门设计了包装:先用保鲜膜包裹整杯咖啡避免翻洒,又在外面加了一层锡纸,夏天隔热,冬天保温。刘春燕说,别小看这个设计,“有的消费者就是看到我们外卖包装好,才反复点单。”
离p.r.e.c coffee不远的湖北路上,the Key精品咖啡自烘店也是单门面小店。咖啡师小胖介绍,小店已经开了4年,同样是六七成订单来自外卖平台,熟客尤其多,“很多人关心疫情后的小店。其实,上海消费者对小店很友好,周边写字楼的小哥哥小姐姐回来上班后,就一直支持我们。”
挪瓦(NOWWA)静安大融城店店长毛剑敏则觉得,从咖啡能看出线上线下互相支持为消费市场带来的活力和韧性,“我们这家店不过20平方米,最多一天能卖出1000多杯咖啡。线下门店解决了几百米近距离的用户需求,并提供环境体验;线上为品牌提供了更多的露出机会,还能服务3公里范围内的用户。两个渠道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他还发现,在外卖场景中,很多是亲朋好友共同点单,所以对应的客单比线下消费还高一些,这也提高了小店的坪效。
正因为此,今年的上海咖啡文化周有个特别的活动:有3万杯咖啡通过饿了么等外卖平台送出,帮助咖啡馆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外卖对咖啡馆乃至各种实体店而言,不仅意味着订单,更是一种推广,让线下的精彩被人看见,激活实体经济。”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说,3万杯外卖咖啡来自4000多家咖啡馆,其中很多是不起眼的小店,而这一免单活动只是平台今年夏季免单行动的一部分,“之前的‘猜答案免单’已经在全国举办了250余场,订单覆盖近60万商户。通过平台补贴,活动既调动了消费者热情、激发消费意愿,又帮助更多的小店进入消费者视野,提振信心。”从数据看,很多提供早餐、下午茶、夜宵等非正餐消费的小店在这些活动中收获的订单金额创历史新高,还积累了新客群。
除了“网红”打卡地,还有什么?
有人觉得,“网红经济”推动咖啡馆发展,部分消费者只是为了“打卡”一款颜值比较高的咖啡或一间装饰有特点的咖啡馆,对咖啡文化本身并不感兴趣。
“从我们的感受看,并不是这样,上海消费者很看重咖啡的文化底蕴。”中共一大纪念馆旁的一咖啡店长李华平说。一咖啡是新天地当下人气最高的咖啡馆之一,试营业刚满月,不曾打广告,消费者却络绎不绝。参观纪念馆的市民游客、逛街的消费者,往往会被这间红色门头、灰色砖墙的咖啡馆吸引,更有人带着自拍杆专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