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社会思潮(66.77%)、家庭观念(55.16%)与身边同学、朋友的事例(54.84%)为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传统的思想观念(44.68%)、学校教育(34.19%)、媒体的相关报道(32.42%)也对受访大学生婚育观形成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在《当代中国青年婚恋状况分析》一文中写道,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中国已进入重视婚姻自由、人格尊严和婚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时代,多数青年仍然愿意等待而不是将就,当代青年将有无感觉、是否有感情和今后的婚姻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
读理工科的曹宇祺和异性接触较少,加之自身性格较为腼腆,没有什么恋爱经历。他的婚恋观更多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父母一起吃饭、遛弯儿时,经常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婚恋话题,“我妈妈会告诉我,找什么样的人更合适,比如家庭背景、物质条件、个人品性、学识修养等方面。”虽然有时候曹宇祺也会持有一些质疑的态度,但他会认真倾听并且大部分都会接受。“父母走的路比我多,年龄比我大,见识也比我广,拥有更多的社会阅历。听从父母的话,借助对自身有帮助的外力,能够让我少走一些弯路。”
在魏熙苒看来,多年来所受的教育是促成自己婚育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她表示家庭环境也对自己的婚育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我主要还是会遵从自己的想法”。调查显示,79.19%受访大学生表示,在婚育问题上,会听取父母的建议,也会遵从自己的想法。
史绍豪表示,在国外留学期间,他曾感受到外国人对于恋爱和婚姻更多持有包容和自由的态度,但他认为不应过于被他人的婚恋观所影响,而是应该在看到不同的观点之后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不能“只看到一类人的观念,或者说只是听从父母的意见,这样是比较狭隘的”。他认为,健康的婚恋观应该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后,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现实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并严谨选择,而不趋附某个人或某种思潮。
心怀憧憬、任重道远,受访00后对婚育教育抱有期待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的“恋爱课”视频引起了大学生群体广泛的关注,胡佳睿也是其中的一员。“一个人不依靠别人,也可以在世界上过得很好。先找到自己生命的落点和价值。如此,往上,有可能遇到灵魂伴侣。往下,也可以遇到很善良的恋人。”这句话令胡佳睿印象深刻,也让她深受启发,“他教育我,首先自己要能够独立,一个人就能过得很好,这样你的恋爱标准就不会下降,能够有效减少低质量的恋爱,伴侣的出现也是自己生活的锦上添花。”
即将从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马思楠表示会将“结婚”和“生育”列入自己未来的五年规划。“最理想的当然是和现在的男朋友继续稳定发展,在同一所城市定居,等双方工作都稳定后再介绍双方父母见面。”在马思楠看来,恋爱可以偏感性,但婚姻和生育必须由理性主导,“我认为双方在决定结婚之后,就应该开诚布公地和对方沟通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她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婚育知识的普及,比如沟通技巧、相关法律科普等。“我会鼓励我的对象也去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双方在相处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调查显示,37.58%受访大学生希望生育一个孩子,34.03%计划生育两个;3.55%认为结婚后不久最适合生育,14.19%认为1年后最合适,17.26%表示会在结婚2年后生小孩,12.26%将生育计划安排在3年后,52.74%表示随缘。对于生育的意义,74.03%认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67.74%表示孩子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0.16%认为生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2.90%认为生育是人生应当经历的内容,22.10%认可孩子可以维系夫妻感情。
曹宇祺认为单纯只依赖学校课堂讲授的内容,不足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婚育观。“恋爱课只能讲述一些宏观的内容,而每个人在恋爱和婚姻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开设的课程针对性较弱。”在他看来,家庭的教导起决定性作用。孩子从小到大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家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一个美满的家庭,能够带给孩子健康的婚育观。
胡佳睿希望如今婚育方面的教育能够有更多落地的内容:“现有的许多课程内容听起来有些空泛。现在大家往往更关心是像购房指导、婚姻中的自我保护、生育安全这类能够切实切中要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