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一段时间看,中高纬度的冷空气较弱,南方热带海洋上也没有明显的热带系统影响我国,因此副热带高压仍将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发展或维持现状。”陈涛说。
8月12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红色预警将持续多久?陈涛说,预计未来四到五天,从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初步预计高温预警至少将持续四到五天,但因为高温天气的范围和强度或将存在变化,因此预警级别可能会有相应的调整。
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长江流域旱情快速发展。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5天,中下游部分地区超过25天;部分地区连续无有效降雨天数超过20天。当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7~5.7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
“未来一段时间,气象干旱有可能进一步持续,或有加重的趋势。”陈涛表示,目前持续的高温对农业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南方经济作物在高温下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而江南地区的茶叶生长也会受到高温热害的影响。
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新常态从预测来看,长江流域何时才会迎来降水缓解旱情?是否会出现夏秋连旱甚至夏秋冬连旱的情况?
陈丽娟认为,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分析,今年秋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可能会出现夏秋连旱。至于旱情是否会延续到冬季,她表示还需进一步分析研判。
陈丽娟表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世纪中叶以来已经观测到了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这其中,高温热浪的频发多发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所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一个新常态。
“从气候态的角度而言,夏季出现高温热浪事件是正常现象,但今年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持续的时间、强度和范围都已经达到非常强的水平。”陈丽娟进一步解释说,“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6月以来我国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有可能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的一次高温事件,出现这样异常的特征,就已经远远不是天气尺度的问题了,这背后有深层的气候尺度的原因。从大气环流特征看,今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向西延伸,影响范围非常大,这种特征经我们初步分析和今年全球的海洋温度异常有密切关系。”
正在经历高温热浪的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类似的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会频繁出现。当前全球温室气体的影响效应非常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一个新常态。
而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特征也开始显现:今年的高温出现的时间较气候值偏早,预计结束的时间较气候值偏晚,也即高温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
“这些特征都是与气候变化背景密切相关的。”陈丽娟说。
作者: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刁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