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1
昔日客家迁徙之路,今日全面小康通途
“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880多年前,宋人钟舆拖家带口、赶着130只鸭子,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南迁赣州深山开荒时,艰辛备至。
2021年10月14日拍摄的赣深高铁信丰特大桥。(张海根摄)
今天,翻开中国地图,与客家人钟舆南迁之路同样走向,纵贯南北的钢铁动脉——赣深高铁,穿千山越万岭,带给客乡、带给“钟舆”们子孙后代的,不只是祖先做梦都想象不到的便捷速度,更铺开了一条通往小康的幸福之路。
赣深高铁,京港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历来交通不便的赣南、粤北经济洼地,走向开放的发展高地。
2022年4月26日,港深高铁经过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佳派村。新华社记者 李思佳摄
避乱的迁徙
江西赣州市赣县区,客家村落白鹭村的种养大户、钟舆的后代钟菁,夏日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和几户村民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水稻,还养了100多只湖羊、100多只鸭子。”钟菁说,种养技术的不断提升带动产量提高,自己买了机械化设备。他还在琢磨降低湖羊的养殖成本,“接下来种花生苗喂,一头羊能多赚300元左右”。
机械化、规模化的种养,水稻、湖羊是主要收入来源,鸭子则是“添头”。
6月15日,在江西赣州市赣县区茅店镇东田村,张燕平、范春连夫妇在自家的大棚里采摘瓜果。新华社记者姚子云摄
这是现今赣州客家村落村民安居乐业的常态。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从两晋至清朝1000多年间,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有五次大迁徙,而此间的小规模迁徙更是连绵不绝。”赣县区文旅局原局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胡绪荣说,历史上北方汉民为躲避战乱向南迁徙,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人。
6月17日,游客在江西赣州市赣县区茅店镇东田村甜瓜基地体验采摘乐趣。钟豪东摄
在赣县区客家文化城,五根大立柱上清晰地记载着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有迁徙人员、背景原因、出行方式等图文内容介绍。
时针拨回到880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六年,钟菁的祖上钟舆,携妻儿赶着鸭子从北方南迁来到白鹭村,鸭子曾是一家人生活的“最重要资产”。
据钟氏家谱记载,钟舆当时的全部家当是1个祖牌、1口锅、1把伞、2床被子、130只鸭子,住的是自己临时搭建的草棚。白鹭村曾是一片沼泽地,适合放鸭子,鸭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文史专家彭天锡说,历史上每当中原发生战乱,北方人口就大量南迁。“江淮之间,爰及岭外,涂路悬阻,土旷民稀,流寓者多。”
“客家先民举家携儿带女,跨黄河、过长江,万里迁徙,天远路长,路途中以挑担子为主,独轮车、牛车都很少。”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文化学院院长胡方说。
2022年4月26日拍摄的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佳派村。新华社记者 李思佳摄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作为“后来者”,不少客家人依山而居,胼手胝足开垦梯田。今天,循着江西赣州、广东河源、惠州等赣深高铁沿线,围屋、梯田等客家人南迁的足迹依稀可见。
“原未有室居,缝纸为裳,取竹架树,覆以草,独止其下”“豺豹熊象,过而驯之”“因野人遂成三百家”……在有着“岭南第一山”之称的惠州罗浮山,史书记载了唐代陕西王野人来此垦种茶园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