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雨送寒,北京的汛期进入尾声。房山区长阳镇碧桂园社区的排水设施升级工作经过一季雨水的考验,发挥了预期作用,小区道路未如往年般出现大面积积水情况。
今年夏初,《向前一步》记者赶赴48公里外的碧桂园社区,见到了正忙着推进小区排水管网升级改造的社区书记李巍。
李巍的办公室就在小区旁,一进门,是放满文件的办公桌和简易的上下床铺,工作忙时,他就睡在这张半米宽的小床上,以便及时应对突发情况。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碧桂园社区内低外高,汛期容易积水。2019年到任以来,李书记就下定决心要解决最困扰群众的实际问题,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询问,自学相关知识,请专业人员测量,积极向组织申请经费,参与管网和地下室改造方案的制定,检查防汛物资,做好紧急预案,雨前安排备勤人员……他说,都是些平常的工作,自然而然就做了,只希望以后居民不再担忧下大雨,能舒心地过夏天。
记者跟随李书记进入小区,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居民,他们都亲切地和李书记打招呼、随意聊上几句。一位大哥指着旁边的排水沟对记者说,这些都是书记来了以后修的。接着,我们去查看了改造后的地下室。据统计,碧桂园社区共28栋楼,其中20栋楼有地下室,往年19栋楼汛期存在进水问题。居民介绍,电箱安装在地下室,以前一下雨就提心吊胆,地下室容易进水,一旦积水过高浸泡了电表,就会导致整栋楼停电,家里都得常备手电筒。大姐动容地说:“书记来了以后尽操心我们这事,让我们看见了希望。”
先重点,后末梢,先试点,后推广。今年汛期前,小区的主排水管道已经扩容换新,所有地下室露出部分的老化盖板或简易盖布都换成了坚固透光的钢化玻璃盖板,还对试点楼进行了内防水改造。跟着李书记在小区检查了一圈,天色渐晚,各家各户的灯一盏盏亮起。根据天气预报,夜间可能有大雨,新修的排水管道、盖板等是否能发挥功效,将迎来实践的检验。
回到办公室后,李书记拿出手机查看工作安排和天气情况。值班备勤,随时关注降水排水情况,直到暴雨预警解除,是整个汛期的常态。凌晨三点、五点左右,下了两场中雨,李巍一听到雨声,就快速出门,到小区里检查排水设施。目之所及,雨夜里不肯歇息的,唯有打着手电的我们一行人和灯下汩汩流入排水沟的雨水。书记还特地去查看了地下室,盖板坚固,将雨水拦在了室外。
天亮了,雨歇了。不久之后,居民们将从睡梦中醒来,迎来新一天的生活,不受积水困扰、自由出行的生活。
告别李书记,记者踏上了返程。十几个小时所见所闻,是一位社区书记踏实的工作,是群众朴素的心愿。修一条排水沟,看似简单,但它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科学设计、修建和维护。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无数这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就是他们最牵挂的事。
今年的汛期即将结束,忙碌了一夏天的李巍感慨道,如今社区微信群里抱怨声少了,居民对社区未来发展的畅想多了。居民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信任感越来越强,也给了团队更多的信心。如今,李书记正在推进排水工程第二期的设计工作,修建支线,并接入主排水管线。建成后,将彻底解决碧桂园社区汛期的隐患,让居民安享夏日的晴雨炎凉。
{"type":"img","value":fals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