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7年出生的,你肯定比我小,只有18岁……”身高超过180厘米,长相帅气,戴着一顶棒球帽的咖啡师送上一杯现制咖啡,还附带这样的表扬,消费者是不是心花怒放?
可如果和他多交流几句,会发现有些不对劲:“你结婚了吗?丈夫几岁?孩子几岁?”“你去过北京吗?去过几次?去过南京吗?几次?苏州呢……”问题接二连三,只能跟着他的问题走,回答者几乎没有转移话题的机会。
帅气的咖啡师是博涵,一个“星星的孩子”(自闭症患者),新近成为一家文化空间的实习咖啡师。与他一起实习的,还有好几个“星星的孩子”。
一段时间以来,上海的服务业多了一些特殊的一线从业者,他们可能是自闭症患者、视障人士、或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公众关注他们,支持他们,也宽容他们。那么,他们的工作现状如何?社会各界还能给予哪些帮助?
现场:热情的咖啡师和安静的点心师
“能给姐姐做一杯咖啡吗?”店员肖小燕提醒博涵。
“好!”博涵答应得很爽快。熟练地打粉,按压,放入咖啡机。可一不当心,咖啡粉撒在了操作台上。肖小燕提醒他,把咖啡递给姐姐,再收拾一下咖啡粉。
博涵在制作咖啡
“好!”博涵又答应了,转身去拿了抹布,却忘了把咖啡递给记者。
肖小燕说,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发生,“但不要紧,我们会一直提醒他,我们是好朋友。”
在“星星的孩子”中,博涵小有名气,一来他的症状相对较轻,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直至中学毕业;二来他颇有音乐天赋,弹得一手好琴,和很多知名音乐家同台演出过。但父母仍旧希望他有一份正常的工作,与社会多多接触——何况博涵的个性热情外向,特别喜欢和人聊天。
方坛文化空间为他提供了机会。这个文化空间在玉佛寺对面,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的“点点星意——自闭症人群就业实践公益项目”提供实践岗位。玉佛寺也为文化空间提供了素食、素月饼等产品,使得学员们能在这里做咖啡、烘焙。博涵成为第一批者实习者之一。
“我很喜欢咖啡。我每天自己坐地铁来上班。”博涵说。不过下一分钟,他又回到了“你去过北京吗?去过几次?去过南京吗?几次……”等问题上。
肖小燕对此已经习惯,“他也一直问我们这些问题,我们每次都回答他,他就很开心。”
其实,博涵很体贴。师傅让他多洗手,他有点反对;可看到师傅坚持,他问“你是不是生气了?如果我洗手了,你是不是就不生气了?”肖小燕佯装生气,博涵立刻认真洗了手。
采访时,有知道博涵情况的熟客进店,主动与他寒暄,“你还记得我吗?”博涵点点头,“记得。”然后,又开始他的经典话术:“你几几年生的?你好年轻……”
刚巧,博涵的父亲约了朋友来文化空间。博涵热情地招呼:“爸,你来啦?我给你做咖啡。”博涵父亲笑着对记者说:“他这样很好,能与外界多接触接触。”
博涵(中)很喜欢聊天,不论是和同事,还是和客人
不过,并非每个自闭症患者都适合做咖啡师。同一家店里,不太爱说话的宇梵,身份就是点心师。
当天下午的第一个任务,是叠月饼盒子。宇梵捧着厚厚一叠纸盒,挑了个临窗的座位,安安静静地叠。
月饼盒叠好后方方正正,垒起来容易倒。但宇梵有主意:他将盒子微微倾斜,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互相交叉着地垒,一大摞盒子整整齐齐,不偏不倚。
宇梵工作的时候很认真
大概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高兴的事,宇梵一边叠一边哼起小曲。但过了一会儿,他似乎不太想继续,停下了手里的工作,对着玻璃窗“望野眼”,还把头上的鸭舌帽取下来,一抛一接,乐在其中。
“宇梵,要工作啦。”其他店员提醒他。
“不,我现在不想。”宇梵拒绝,用手抠着纸盒的边缝,继续“望野眼”。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叠盒子,有条不紊。
盒子叠得差不多了,后厨净素月饼的原料准备好了。师傅招呼他进后厨做月饼。宇梵立刻站起来,走进后厨,认真地洗手,开始包月饼:取过一张饼皮,加入内馅,包好,放进模具,用手一压,将磨具倒过来脱模,把月饼排列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