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化的定位,适合中国市场吗?
如果是考虑到欧洲市场的喜好,MULAN 的产品策略就有其合理之处。目前 MULAN 的智能网联能力,虽然在国内看并不稀奇,但放到很佛系的欧洲电动车市场,已经颇为出挑了。而欧洲消费者非常注重的驾乘品质,MULAN 则要花大力气去做好。
但放到国内市场,屏幕不是非常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智能化装备,MULAN 能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吗?
这件事情我们要辩证来看。
在国内,仍然有相当一批年轻消费者,对欧洲风格的钢炮车型情有独钟,也对驾乘品质有一定的要求。原本 ID.3 希望用 " 电动高尔夫 " 的姿态接住这群消费者,但种种原因之下,ID.3 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此时,MULAN 可以尝试去争取。有着全球车、3.8 秒、纯电平台等背书,MULAN 的驾乘素质,是能争取代步车市场差异化人群的关键。而面对这类人群,MULAN 在驾乘层面以外的部分,相比 ID.3 就能体现出优势了。
我们曾说,纯粹的欧洲车并不适合中国市场。但是,当欧洲车企在中国多年耕耘后,中国消费者独特的喜好,已经反哺到了欧洲车企在欧洲本土投放的产品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消费者与中国消费者的偏好,在向一个中间的平衡点靠拢。虽然还没有交汇,但趋势是接近的。
这就给了 MULAN 这种中国开发、面向全球的产品一个机会。尽管从产品定义的配置取向来看,MULAN 更像是一台为欧洲开发的车型。但是 MULAN 同样也能在这一基础上,为中国市场保留最基本的需求要素,至少不会让中国消费者觉得有明显短板。
而且,从 MG 品牌国内渠道与销量以省会城市、强二线城市为主的结构,MULAN 有机会在代步车人群中,以优秀的驾乘品质为营销侧重点,开拓出一个在代步车市场中稀缺的空白。
写在最后
MULAN 给出了一种全球化产品的解决方案:凭借 MG 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认知,造一台以欧洲市场偏好为主,又能在国内开拓差异化市场的车型。实际效果,只要看 MULAN 在中欧两地的销量对比,很容易得出结论。
中国品牌电动车的全球化,既是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外溢,也是技术、产能、消费观必然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以哪个市场为依据,兼顾哪个市场的考量,还是说我需要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品定义,这对产品规划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