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需要我们的天然气,而我们需要欧洲其他国家生产的电力,尤其是德国。”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表示。
德国尚有多余的电力。据路透社报道,德国已通过了一项立法,将以石油和煤炭为能源的火力发电厂重新纳入该国的能源结构,以弥补天然气不足的情况。德国还保留本国三座核电站中的两座,作为电力供应的紧急储备。这一做法将推迟德国的无核化目标。
谁能扮演欧洲天然气救星?这是欧洲媒体近期频繁讨论的话题之一。拥有西欧最大天然气田的荷兰表示拒绝。荷兰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除非出现紧急情况,不会增加格罗宁根天然气田开采量。“这是非常危险的,且当地人非常讨厌这个主意。”矿业国务秘书汉斯·维吉布里夫(Hans Vijlbrief)9月初说,由于格罗宁根天然气田的地质特殊性,该油田开采存在引发地震的风险。
挪威被许多人视作欧洲天然气的希望。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挪威就是欧盟第二大天然气来源,供应欧盟约20%的天然气,仅次于俄罗斯。俄乌冲突之后,挪威进一步提高天然气产量。能源研究公司Rystad Energy的数据显示,在提高产量后,预计今年挪威向欧盟输送近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欧盟需求的近25%。
“在欧洲能源危机中,挪威既被说成是救星,也被说是恶棍。”《华盛顿邮报》称,欧盟国家指望挪威的能源来度过冬季,同时也指责挪威在能源危机中牟取暴利。挪威预计今年将从石油行业获取约1090亿美元的收入,比2021年增加820亿美元。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指责挪威间接发了“战争财”,称挪威应该把利润分给乌克兰。受到类似指责的还有美国能源公司。马克龙近日呼吁,美国和挪威应该以更低的价格向欧洲和亚洲出售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