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王者》《原神》,任何“经典”的段落,都可以成为复制板上的内容。就像最近练习生蔡徐坤又火起来后,人们就会在帖子里背诵着《只因你太美》的歌词,彰显自己的ikun地位;语文课文中的经典名作《安塞腰鼓》,在加上几个emoji之后也完美融入了当今互联网的语言环境,摇身一变成了新的“发癫文学”。
当然,百闻不如一见,我还是建议你去这个吧里亲自游览一番
如同开篇所说,这个吧所呈现出的生态相当奇妙:它的帖子主题与许多抽象系贴吧一样,常常以“挂人”“引战”为开始,但下面的回复与主体内容完全脱离,人们只是在这里复制、改编着从各个圈子搬运过来的“圣经”。
纯粹的复制粘贴,也使得这个不到两万人的贴吧几乎高度凝练了互联网上的所有亚文化领域。每一段复制粘贴的话,都几乎包含了一个乃至多个领域的梗。可以说,当代的互联网解构算是被这群人玩了个明白,如果不是常年高强度网上冲浪的人,根本无从理解这群人到底在说些什么怪言怪语。
从某种程度上看,《复制粘贴吧》可能是历史上最具“旁征博引”特色的互联网典籍。它洋洋洒洒十万贴,但竟无一字来源不可考。就像是互联网抽象文化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一般,抽象但具体,具体且全面。
——但吧友们从来不管什么全不全书、大不大典的,他们只是单纯地想复制粘贴然后搬些乐子而已。
这段也是复制的
垃圾场?
其实在一些吧友眼里,“复制粘贴”更像是个谁都能“倒垃圾”的垃圾场。谁发现了一个梗,就把它复制、搬运然后乱玩之。
没错,这里的每一个梗都像一颗畸形的石头,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被滚来滚去。即使再“经典”再“圣经”,它最终都会触礁沉底,最终携带着梗小鬼一起成为又臭又硬的陈年烂梗。
但当成百上千颗畸形的石头随着浪潮奔涌而来时,所带来的便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穿云裂石般的回响。它们诞生于互联网的争议中,又分别代表了不同领域、不同亚文化和不同的争端,并在时间的河床上留下一片片明显的压痕,供后来的人研究与评说
——而那时他们可能也会纳闷,当年那群人的脑子,是不是都被这些石头给狠狠砸过一遍。
有人说,复制粘贴吧代表了互联网的终极形态。这里每个人似乎都在说些什么,但从来没有人关心别人在说些什么,他们只是自说自话、自顾自交流着。他们不怎么回答帖子中的内容,只是干着些复制的行当,最多是夸赞一句“这复制的有点东西”
而从某种程度上看,“复制粘贴”吧的生态,其实也隐隐指向了互联网交流的终极规律之一——任何互联网“争论”的最终意义,都是无意义。
可以说,每段“圣经”的背后,都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争端,它不一定是谁谁说出的脑残话语,也有可能是一个圈子对另一个更大圈子的鄙视、一群人对另一种人的不认可与造梗。
就像贴吧盛行的“挂人”环节,这类帖子往往以一句颇为低能的“如何评价”开头,随即一群人跟上并批判之
但无论如何争吵,正反双方的看法不会因为一两句话而改变。挂人、扣帽子站队、贴标签、争吵,它们唯一的作用便是引起一轮又一轮更大的“争端”、追求更多的认同感。就像喜欢、不喜欢《王者》《原神》等游戏的人,都不会一场吵架被说服从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这个对线过程唯一的意义便是发泄情绪——以及制造供人复读的“圣经”。
而在这种混沌的对线中,一种理念也随之诞生:既然对线的最终结果是无意义,我们为何不抛下结果,专注于享受这些对线内容所产出的“乐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