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有点人脉的毒眸
文|李清莉 龙承菲
编辑| 赵普通
2021 即将结束,红毯再次成为热搜的高频词。
每个年末,红毯都被饭圈视作自家偶像重要的曝光机会,也是微博、豆瓣等社区讨论度极高的娱乐话题,连主办方的策划是否新奇、活动场面是否高端,都成了网友们比较的指标。
上周的 TMEA 音乐盛典,在最热衷于红毯厮杀的小花们缺席的情况下,仍然凭借红毯上了热搜。蔡徐坤、乐华新女团 NAME、时代少年团和参加 MAMA 的 NCT2021,挂在微博文娱榜的话题都带上了 " 红毯 " 的关键词。
但大众对于红毯的态度似乎十分割裂:有人爱看红毯的热闹,也有不少人觉得那 " 热闹 " 与自己太过遥远—— " 艺人 + 红毯造型 " 的热搜词条,不止一次被指空洞无物、没有意义。
" 红毯 " 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的著作《阿伽门农》中。1966 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以彩色电视转播,观众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奖项汇聚到明星身上," 红毯秀 " 也因此被重视起来;1982 年香港金像奖出现,红毯就此传到国内。经过多年演变,红毯也从神话里的 " 神族专属 " 变成了一种梦想与荣誉的象征。
而到了今天的内娱,红毯不仅是名利场,也成了明星们的 KPI。
红毯从无到有,明星时蹭时走
二十年前,内地还没有 " 红毯 ",大众也没有对于 " 时尚圈 " 的印象。
苏芒入职时尚杂志社是 1994 年,办公地点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员工只有七个人。直到 2005 年,康泰纳仕集团才打造了中国版《VOGUE》,而当时苏芒的芭莎慈善夜才办了两年,晓雪还未入主《ELLE》,在洪晃的杂志《世界都市 iLook》就职。
当时大众对于红毯的认知,更多来源于海外,比如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颁奖礼的红毯。而能够前往海外电影节,需要的是作品带来的底气。
1988 年,巩俐以电影《红高粱》首次征战戛纳,当时她的 " 战袍 " 是一袭白色的改良旗袍。1993 年,《霸王别姬》斩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大奖,巩俐第三次来到戛纳,在海边留下了那组经典的白衬衫照片。
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能够走上国际电影节红毯是一种荣耀。巩俐曾经在采访中提到:" 我们希望用最好的形象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的电影,代表中国的演员,大家都希望有最好的状态给全世界的观众。"
但是,戛纳红毯上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大家发现海外红毯,也开始逐渐 " 变味 " 了。
2010 年,范冰冰首次亮相戛纳。她以一身明黄色的改良龙袍面对外国媒体们的镜头,并在之后对记者的回应中强调这身礼服所能展示的民族感:" 来这种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就是要说明我不是来自韩国的,也不是来自日本的,我是代表中国的演员。"
虽然当天在戛纳红毯现场由于组委会失误,另一位女星被当成了范冰冰,但这次亮相终归是 " 成功 " 的——第二天,范冰冰成为了国内媒体报道最多的名字。
电影节红毯的光辉,成为了一种可以抬高身价的办法。女演员和网红们穿着夸张的礼服在红毯驻足,试图在外国摄影师的镜头中留下足够多的画面,从而 " 一战成名 "。张馨予穿着东北大花袄式礼服裙亮相戛纳,被指博出位;马苏在戛纳红毯驻扎 6 分钟之久,被时尚博主发博吐槽;邢晓红在红毯摔倒,还掏出手机玩起了自拍 ……
2015 年,王思聪转发了一条微博讽刺范冰冰、张馨予没有作品却常蹭红毯,两位女星后在微博回应,得到一时热议。凤凰娱乐还专访了当时戛纳电影节的主席皮埃尔,对方称戛纳直接邀请过章子怡、巩俐等特别有名的中国电影人,但其他邀请函是各个影片的制片人或发行商申请的," 谁上红毯并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
观众逐渐意识到,走上戛纳红毯并不算一件困难的事,也不能代表明星的身价。2019 年毒眸去戛纳出差时,就曾经探访过其中内幕,并成功走上戛纳的红毯,最终只花了 1200 元,即一套礼服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