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测来看,对于这些买了游戏的玩家来说,《蔑视》依然是一款值得点赞的游戏。截至目前游戏在Steam上已经积攒了超过5000条用户评测,好评率高达74%,给出好评的绝大部分玩家都夸赞了游戏的美术设计,毕竟《蔑视》的美术确实非常优秀,而不幸的是,这很可能是这款游戏唯一优秀的地方 。
除了称赞游戏的美术之外,给出评价的玩家也不忘指出游戏确实缺乏足够的可玩性,并且建议还没有入手的玩家慎重考虑,如果只是想图个新鲜简单感受一下,那网上的游戏实况更加符合大家的需求,至于买游戏的钱完全可以花在其他更实用的地方上,比如去买别的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就和许多已经入手游戏的玩家建议的一样,确实有不少人选择了“云通关”。在B站,《蔑视》的实况视频播放量最多超过170万,高播放量的游戏解说和评测视频并不算少,但游戏的实际在线人数却从发售日开始就快速下滑。
可以看出,《蔑视》略显“重口味”的美术风格确实抓住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吸引了他们的关注,但考虑到游戏流程较短、可玩性较差,再加上国区定价139元并不便宜,相信大部分观众看了视频也不会想去买一份游戏,除非对这样的美术风格足够感兴趣。
为了强调艺术,一定要牺牲游戏性吗?
从一款游戏的角度来看,《蔑视》在视觉艺术上有着极高的追求,而像它这样重视表达的游戏其实并不少见,包括《蔑视》在内的一些游戏尤其注重视觉效果,给予玩家直观的感官刺激;也有一些游戏靠着朴实无华的画风和简单有趣的互动来表达自我。
不少游戏和《蔑视》一样,追求艺术的同时淡化了玩法和叙事的存在感。由Michael Frei和Mario von Rickenbach共同制作的交互游戏《Kids》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游戏有着黑白纯色简笔画的画风,画面内容基本都与一群小人有关,玩家可以在游戏中通过简单的点击让小人在虚空中遨游、把他们从管道中挤出、或者干脆看他们一个接一个跳入无底深洞……
这些互动操作可以说是意味不明,玩家很难想明白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简单的操作和有趣的画面演出就是让人有一种上头的感觉,不断点击鼠标想看到新的场景变化,最终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沉浸式体验,正因如此,即便《Kids》几乎不存在游戏性,整个流程又非常意识流,但玩家们还是愿意为它点赞,甚至对游戏产生了一套自己的解读。
由Thatgamecompany开发,陈星汉监制的《风之旅人》同样是一款堪称艺术品的游戏,其画面表现和配乐都非常唯美,在视听效果上都给予了玩家极大的感官刺激,贯穿整个游戏的“旅途”概念本身也很有意境,而这样一款极具艺术性的游戏也展现出了不错的可玩性。
在《风之旅人》中,玩家可以靠奔跑、跳跃、滑行和飞翔等动作来穿越地图,同时还要四处探索收集符文奖励以增强自己的飞行能力,在跑图时偶尔也会需要与场景互动来克服难关,游戏后期甚至还有场面宏大的Boss战,作为游戏一大亮点的随机匹配功能更是增强了玩家在游戏中的互动感。
有了丰富的玩法系统,《风之旅人》在让玩家感受画面和场景的同时,也让玩家充分享受到了游戏的乐趣,这也说明一款强调艺术表现的游戏同样可以拥有很高的可玩性,除了《风之旅人》之外,像《极乐迪斯科》《星际拓荒》这种极具人文艺术风格的游戏,同样靠他们自己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游戏不仅有着极强的艺术表达效果,玩法也独具一格,真正做到了艺术性和可玩性的契合。
像《蔑视》这样的游戏,未来必然有更好的前景
电子游戏拥有很强的互动性,通过玩家与游戏的互动,可以让画面、音乐、文字等内容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程度的加强,这也是《蔑视》即便游戏性不足也能得到不少玩家赞誉的重要原因,在为《蔑视》买单的玩家群体中,不乏对这种艺术风格非常感兴趣的深度受众,对他们来说,《蔑视》的意义已经远不止一款游戏,它还提供了一个可以更直观、更沉浸地体验这种艺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