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房佶宜 编辑/隆洋 张雅琦】
赛题公布,往届比赛都提供的完整图纸被换成概化图,他看到的只有大致形状,甚至连尺寸都没有标……
围观的人群窃窃私语,不知在议论什么,赛场内他正在努力弥补前一天绘图多花的一小时,却又制造了一处无法补救的失误……
10月11日,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正在瑞士进行,上述紧张一幕发生在中国选手参加的精细木工项目比赛现场。最终,经过4天的比拼,来自上海城市科技学校的00后选手邵茹鹏,凭借过硬的实力、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灵活应变的能力逆转形势,化险为夷,将金牌收入囊中。
这既是中国队的“首金”,也是我国在世赛舞台上获得的首个精细木工项目冠军。
获得金牌后,邵茹鹏接受世赛官方采访。受访者供图
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是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替代比赛,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15个国家分散举办,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选手参加62个比赛项目。中国共派出36名选手赴瑞士、德国、法国、芬兰、韩国、日本和奥地利参加34个项目的比赛。目前,中国代表团在已完赛的27个项目上,获得15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和5个优胜奖。
中国选手之所以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如此耀眼的成绩,与中国海量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息息相关。
据全国总工会6月公布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仍有巨大缺口。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而且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日,中国选手在海外捷报频传,也让“刮腻子”“木工”等熟悉又陌生的词汇频频登上热搜,在刷新人们认识的同时,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了“技术工人”的魅力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1月7日,观察者网采访到了邵茹鹏,一起来听这位“00”后小伙聊一聊自己的世赛之旅和他木艺构建的精细青春。
精细木工,“缝隙小于0.2毫米才能得到满分”
外界听来陌生的“精细木工”项目,实际比赛过程也很漫长。在4天共计22个小时里,选手要通过手工和机器设备,使用各种形式的榫卯接头,完成比赛作品的杆件制作、榫卯连接、拼装、打磨和装配。
邵茹鹏正在进行比赛
邵茹鹏表示,单从比赛来讲,精细木工项目结合了木工类项目所有高难度的榫卯节点。
“之所以是精细木工,‘精细’两个字非常重要”,邵茹鹏介绍,在拼装之前,选手就需要将杆件送检,裁判进行评分,“两个榫结合的地方,需要保证没有任何加工痕迹,‘浑然一体’是最好的效果。难点在于,两个杆件榫头和榫眼的大小要正好匹配,要达到榫头轻轻一推就可以进入榫眼的效果。榫眼的内部要方正、光滑,不能有毛刺”。
他补充说,作品完成后,需要再次送检,这时裁判会用塞尺检查外观的缝隙,小于0.2毫米才能得到满分,超过0.4毫米就没有分了。
这次的比赛在瑞士进行,邵茹鹏在语言上并不占优势,但准备充分的他并不担心:“我带齐了所有工具,包括备用设备或工具,这样在加工过程中就不会出现缺少工具或者机器故障的情况,也就不太需要去跟裁判或者技术人员交流,避免语言问题影响比赛。”
“其实听不懂反而更好。”邵茹鹏笑着说,他随即解释道,因为比赛是对外公开的,为了方便观众观看,选手的工位离观众席比较近,“观众会相互讨论,研究选手做的东西,所以听不懂反而不会受到影响。”
其实能不受外界干扰,赢得比赛,更多的还是归功于邵茹鹏过硬的技能和强大的心理,“以往如果有这么多人围观,我会比较紧张,但这次心理状态调整得不错,可能也是因为自己比之前更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