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茹鹏虽然对精细木工满腔热爱,但有时也会产生厌烦情绪,“有一段时间,看不到进步,也没有办法突破,所有作品做出来感觉都是一样的”。
不过每到这样的时候,他总会得到学校老师的帮助,“学校一旦发现有这种苗头,就会请国内外的专家来进行指导。也会组织我们去国内的其它基地交流,学习其他选手的方法”。
上海城市科技学校曾经邀请合作企业德国费斯托工具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交流,提高选手对工具的认识。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首席专家迪昂(Dion Iori)也曾来学校进行世赛标准和国外加工方式的讲解。
在学校的帮助和自己的不停尝试下,邵茹鹏不断突破瓶颈,技艺愈发精进。
经过严格考核,2019年邵茹鹏进入世赛上海集训队。2020年5月,邵茹鹏在上海市的选拔赛中拔得头筹。同年12月,他作为上海市选手代表参加全国竞赛,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入国家集训队。
一次次的考核和比赛也在帮助邵茹鹏不断进步,“了解到别人的水平,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比赛中,他会观察其他选手的加工方案,“不是说直接拿来用,而是取其长处,看看能不能融入到自己的加工体系中”。
在第46届世赛精细木工项目11进5集训选拔赛中,邵茹鹏获得第一名,将来之不易的世赛特别赛入场券收入囊中。
看到有媒体称他为“上海鲁班”,邵茹鹏谦虚地表示,这块金牌只能说是在这个阶段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成绩,还需要继续学习。
他还提到了多年练习精细木工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这几年的训练让我更加沉稳,更有耐心,也不再害羞胆怯,更加开放、自信。”
开拓视野:欧洲国家方案偏向机械化,亚洲选手手工能力更强
这次比赛之后,邵茹鹏正式开始身份转换,今后会以“教练”的新身份投入上海城市科技学校的工作中,“我现在还在学习应该如何去教导学生”。
他说:“我这四年的时间,接触了国内外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很多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之后的选手提高专业能力。”
邵茹鹏提到,在这次世界技能大赛上,除了完成好比赛,他也在关注着其他国家选手的表现,“在欧洲国家,他们对于机械的要求更高,选手选择的加工方案也更偏向于机械化,而亚洲国家选手的手工能力更强”。
邵茹鹏和印度选手合影
他表示,机械加工和手工加工各有利弊,“机械加工整体效果上会比手工加工更好,更光滑也更精确,但局限性比较大,在比赛中,需要花时间去制作模具、调试机器,手工比较省时间,但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邵茹鹏认为,机械加工适合大批量生产,但无法全面覆盖,很多地方需要手工完成,随着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品味逐渐提升,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会不断增加,精细木工就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比赛间隙,邵茹鹏经常会跟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选手聊天:“他们已经参加了很多届,在训练方法和加工方法上有一些新颖的地方,能学到一些东西。”观察者网想继续追问,邵茹鹏却刹住了话头:技术方面的事是个“秘密”。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校长张巨浪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技能大赛这一项赛事“反映了一个产业群的发展情况,近年来上海选手不断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更进一步说明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良好,是深度融入行业发展的一种类型教育”。
邵茹鹏也谈到了对职业教育的期望。他表示,社会上部分人对职业教育还心存偏见,这来自于不了解或者是固化思维,“这么多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增加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加强了对职业技能竞赛,包括世界技能大赛的宣传,这些举措都增加了人们对于职业技能的了解,让人们更能接受职业教育”。
他也在忙着总结比赛经验,“未来会从心理、专业能力和比赛规则层面,帮助之后的选手们更好提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