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碰撞中,我的视野被逐渐打开,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会让我不自觉地想要变成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优秀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从小就被认为是一个逻辑性很差的人。
但或许是准备托福、GRE和在国外读书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大家很欣赏我的点,竟然是我的逻辑清晰严谨。
以及每堂课、每个教授反复强调的critical thinking也让我在和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有了更多思考的角度和包容性。
这些性格里的改变,是将伴随我一生,且远比薪资重要的多的东西。
那当然如果一开始留学就是为了回来挣钱,拿更多的package,也无可厚非。
我有见过一些同学,为了留下来,为了找到工作拼命networking。不过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
我相信大多数人出国是为了多看看这个世界,那既然初衷是「体验」,为什么回国之后又要因此而焦虑呢?
五、大家好像做什么都要追求个意义
其实只要努力过就够了
受访者Jennie供图
如果要按照工资来衡量的话,我本人可能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废物」。
出国前我的月薪过万,花40万去留学后,现在月入只有4500。
但是你要是问我后悔吗,我的答案是,一点儿也不。
因为是留学让我学会了接纳自己。
我到现在还记得,学校舞社里的外国同学们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
她们或许并不瘦,也不并不是大美人,甚至连动作都不一定熟练,但是她们就是敢展出来自信又大方地展示自己。
这让我发现,原来美一直都是多元的,我被曾经的单一审美PUA了太久太久。
在国内搜「Gap year」,出来的全是教你如何考研考公上岸再顺带拿个教师资格证。
好像我们永远都不能停下来,要时时刻刻去做「有意义的事儿」。
但在国外的间隔年,大家是真的会去做一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事情。
有人去了非洲当志愿者,有人打工赚学费去了,甚至还有人因为喜欢功夫喜欢李小龙,跑到香港追星……
这些都让我明白,只要不自己给自己设限,人生是有很多选择的。
留学确实也给了我更多的选择,我可以选择去一线城市卷生卷死,也可以看够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后,选择回老家上岸。
当然,我的这个岗位是要研究生学历的,这也算一种最世俗的留学的价值吧。
但我始终相信,一件事的意义或许不是当下立刻显现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再回头看,你才能发现这其中的玄妙。
所以与其追问意义,不如重在经历。
受访者Jennie供图
六、采访后记
点开豆瓣著名「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小组」,你会发现成功的留学生都是相似的,废物的留学生各有各的「废点」。
他们有人从名校毕业后,无法接受现状配不上过去的自己的心理落差,不甘心成为默默无名的nobody,每天思考着这份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人看着身边原本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功成名就,焦虑着为什么只有自己一事无成;
有人回国后严重水土不服,看着身边人一个个结婚生子迈入人生下一阶段,自己也要面对催婚催生、年龄焦虑……
似乎所有人都在往前走,除了自己。
他们想改变,却又感到处处碰壁的无力。
这些迷茫和焦虑并不是海废所独有的,他们只是和所有25到3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正在经历着「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受访者Ding供图
不同于被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折磨得心力交瘁的中年危机,处在人生四分之一阶段的年轻人们依旧拥有着去改变自己、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但同时,他们又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还有足够的年轻资本去试错,将每一个决定都看得重之又重,怕自己走错了路。
而「名校海归」的光环,更是无形中将这种焦虑放大。
他们自嘲为海废,一边喊着躺平,一边反复仰卧起坐去卷回去。
但是就像海废不一定真的废,当我们不再把「金钱」当做唯一衡量标准时,留学的价值也变得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