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父亲的日记:海投八个月 陪海归硕士儿子竞聘“金融卷王”
每个毕业生都有一个“头部”之梦。
这几年以来,金融领域被毕业生们称之为应聘途中的“卷王”。所幸的是,赶在春招启动之前,“海归”男生贾同学放弃了自己最初设定的首选城市——上海,去了一家股份制银行在长三角某省城的分行入职。
贾同学是去年百万海归毕业生中的一员,每一个新人出场到入职,都有一段梦想到现实的距离去跨越。这个距离,贾同学跨越了8个多月。在此期间,还有爸爸加持陪战。从应聘到最终入职,相当于两代人对这段时间与空间的精神磨合。
贾爸爸用日记记录了陪儿出征的8个月。这对父子兵对当下和未来的职业方向,两代人不断在交锋与相融、轮回。而爸爸的日记,更是详尽记录了金融卷王阵地、尤其20多家银行从校招,到海投再到笔试、面试的多轮激烈厮杀场景。
日历翻回到8个月前(以下没有标注年份的日期均为2021年)贾同学归国那一天。
代儿出征 ,爸爸“请托”券商未果
2021年6月14日,贾同学从美国波士顿大学学成回国,雄心勃勃。人还在广州防控隔离点,美国托运的一个超大行李箱就已经寄到家了。
看着这个伴儿出国又归来的行李箱,贾爸爸内心一激动,就订了次日6点多去上海的动车票,要拜会在上海的友人、一家头部券商的董事长。两人约饭在中午,贾爸爸准备当天来回,虽说聊聊兄弟情义,实则为儿子的理想职业打前锋,看看有没有希望入职该公司。
毕竟, 到上海,入券商,做投行,是儿子就业选择的第一志愿。
贾同学虽然学的是和父亲同样的金融专业,但希望能打破“子承父业”的路径依赖。在银行工作的爸爸对儿子的想法也倍感欣慰: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志气 和格局,干嘛一定要挤银行这根独木桥呢?
7月16 日,是贾同学回国隔离期满回到家乡的第一天,接到了某证券 HR 的电话,这点燃了全家的希望之火。 贾爸爸认为,这和他友人的助力关系比较大。
但是,很遗憾,不是贾同学理想里的头部公司,而是上海分公司HR。HR开门见山告知,总部已将求职简历转到分公司,提供的是财富助理岗位,月薪六千元,每个月绩效考核,业绩提成。并且,HR非常坦率地告知,两年内基本上不可能将缴社保基础工资调到海归硕士拿上海户口的门槛档位,而根据当时的上海人才入户政策,贾同学的情况要连续缴两年以上才可以落户上海。
最后,分公司的HR 请他慎重考虑,如有意向,从回国入境那天起算的一个月后来上海面试,否则建议放弃。
“如此这般,就是金融民工一个。”但父子俩商议后,认为面试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但最后待遇如还如此,就放弃该公司。毕竟,父子俩的目标是奔着总部投研部门和入户上海而去的,想不到还会出现一个分公司。
中午时刻,爸爸跟董事长联系后确认,根据该证券招聘制度,校招都下放到分公司,不进总部。一年后再考评决定去留和岗位,到时候调总部工作也不是不可能。这听起来也合情合理:师傅领进 门,修行在自身。
爸爸认为,能绕过校招直接入职进上海分公司的机会,还是“领导”亲自关心下才得到,可见券商领域“卷”到何种地步。 能进总部的除了博士,就是本硕双清华北大的研究生或者 学校 QS排名前 20 的留学生。
“现在券商投行非北大、清华、交通、复旦和 QS前50的名校研究生不收,很多 985、211的研究生也只能进去干营销岗,当扫地僧,想干投研, 门都没有。”后来,经过多场面试的贾同学总结说。
转战银行,校招竟是“修罗场”
上海“请托”受阻,贾爸爸便鼓励、引导儿子聚焦省城,关注银行的校招信息,爸爸对这个领域的激烈竞争也有个预估,竞聘第一首选银行也是选择一家业绩排名只是在中端以下的股份行。现在各行各业都内卷,学历也内卷,金融领域留学生回国,用人单位看的不仅看最高毕业院校,还会翻看国内的毕业院校。
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社会人都明了,金融领域成求职“卷王”是这几年的共识。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也已经发布过一组数据报告,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激增,2021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将首次突破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