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被指存在重大问题,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大家也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人教版语文课本,但发现并不存在类似的问题。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都比较精美,既富有美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不过,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某些课文内容以及推荐读物却存在问题。如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牛郎织女》,便存在一些或许会误导学生的情节。小新曾多次讲过这篇课文,好几次碰到学生提出非常尴尬的问题。相关的课外推荐读物,也跟课文一样。
《牛郎织女》与《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合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传承文化方面,语文教科书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表示:力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融入到教科书当中去。
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也不是所有著名的民间故事都适合小学生阅读。
就“牛郎织女”故事来说,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演变,故事存在诸多不同的版本,并非所有的版本都适合出现在小学课本中。如今出现在课本中的,恰恰便是一个容易引起学生误会的版本,尽管它是由著名作家叶圣陶整理改编的。
在叶圣陶整理的版本中,出现了牛郎在老牛的教唆下偷织女衣服、在湖边窥视仙女戏水等情节。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老牛对牛郎说:
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戏水。她们的纱衣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织女的“纱衣”富有象征意义。“纱衣”象征着“旧皮”,如蚕茧一般,既维系着她在天上稳定的生活,又时刻束缚着她。牛郎偷纱衣,意味着帮助织女过上自由的生活。
但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无法理解这层深意,老师在课堂上也不会去讲。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民间故事要求的是读懂故事情节,能够创造性复述故事,并且对略写的情节展开想象。那么,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很容易觉得老牛在教牛郎偷衣服,偷了衣服就会有一个仙女当妻子。
紧接着,牛郎就偷衣服去了。他按照老牛的指示,翻山越岭来到湖边,课文中随之出现了如下描写:
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戏水。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纱衣,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段描写或许不存在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这个单元的学习要素之一是让学生对相关内容展开想象。如果对这段描写加以想象,画面无疑非常不堪。
之后,织女因为找不到衣服,无法跟姐妹们一起回到天上。牛郎便双手托着纱衣,把纱衣交给织女。织女的衣服还在牛郎手中,那么她身上穿的必定很少或是根本没穿。要不然,她为何不跟姐妹们一起回到天上?小新教这篇课文之时,就有学生提出过这样的尴尬问题。
就算学生没有被故事情节误导,这篇课文在价值观上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穷小伙牛郎通过偷衣服得到天上的仙女,这其实不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只不过是古代文人的幻想。
在中国古代文人意识深处存在一种“奔女情结”,他们一方面希望女人三从四德、屈服于封建礼教,另一方面又希望有美丽多情的女人对他们投怀送抱。美人总归要配英雄,于是便出现了美人落难英雄相救的情节。
这对女人来说其实是不公平的,凭什么女人就要落难,就需要得到男人的拯救?这不过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对女性进行的一种扭曲,使女性更加屈从于男性,甚至对自身的存在形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