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2017年左右加入一家头部影视公司的制片团队。彼时,行业的沉疴痼疾已经凸显,老板每次开会都会强调寒冬到来,公司要开源节流。即使是普通的基层员工,也不难嗅到危机的气息:差旅预算不断缩水,住宿标准一再降级,报销流程愈发严格,小到一笔快递费都需要领导签字。公司给制片团队规定,如果拿不到平台方的预售合同,项目一律不推进。不少影视公司开始裁员,断臂求生。
因此,当爱奇艺伸出橄榄枝,穆嘉团队很快就答应了。在她的设想中,在大平台不愁没有项目做,还能接触到更多数据,离用户更近一点。但她没料到,爱奇艺也离寒冬如此近。
降本增效以来,公司的班车频次降低了。如果错过上一趟班车,穆嘉得在换乘三趟地铁之后再等十几分钟。漫长的通勤时间意味着,她一登上地铁就得开始办公。公司裁员缩编,但工作量不会减少,他们常年在剧组工作,周末无休,有时还得熬夜拍戏,也没有调休和加班补贴。
焦虑不可避免,但穆嘉尝试着与自己和解:“这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行业门槛在提高,这对于用心做内容的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公开资料显示,爱奇艺目前剧集相关的工作室一共有17个,它们在内容领域各有侧重,承担了平台探索内容多样性的重任。比如,“小逗剧场”的剧集大多来自芝麻荚工作室,团队前身是《爱情公寓》的制片班底。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迷雾剧场”系列总制片人戴莹旗下的几个工作室,则操盘了很多悬疑剧项目。
专业化,是爱奇艺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所谓专业,一是选择项目的眼光,二是整合资源的能力,了解什么样的导演、编剧适合什么样的项目。这种专业度的养成,需要一个个项目的积累。
穆嘉还记得自己刚踏入这个行业时做的第一部剧,看到地铁上有人在看这部剧,她非常开心,甚至会默默记下看剧的人数。现在,她在地铁上已经很少关注别人的屏幕,不小心瞄到,大多数人在玩游戏、看小说或看直播。
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被不同的娱乐形式分割,“几分天下”的时代,还有没有足够的机会让穆嘉们升级打怪,熬过阵痛期,做出更专业、更好的内容?
没有人知道答案,就像努力挤泡沫、加码头部的爱奇艺能否做出更多爆款,也无人能预料。但至少,穆嘉在爱奇艺的各个工作室,仍能时常遇见看到好剧本、好故事就两眼放光的人。
“虽然行业艰难,但挡不住真正对内容有热情的人。”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更多更全的财经资讯及文章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