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马萨诸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系的Rebecca MC Spencer和Tracy Riggins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儿童睡眠的论文,综合了大量研究结论,给了我们指导性的建议。
答案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大脑发育到某一个阶段后其实会自然过渡到不需要午睡的阶段,甚至有研究表明,不习惯午睡的孩子大脑发育成熟的更早,记忆力会更强。
这期内容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大脑发育和午睡的关系。
01 为什么孩子越小越能睡?
咱们一般形容睡得好都会说“小婴儿般的睡眠”。
那为什么婴儿能睡得那么香?
你可能会说,长身体啊,很多人都知道!
那么,小编就告诉一下大家不知道的:其实小婴儿的睡眠是为大脑可塑性付出的代价。
人类幼崽从落地开始就在学习,并快速掌握各种技能。
在刚出生时,人类新生儿的行为技能是有限的,然而,在短短几天、几周、几个月的时间里,早期的反射和类似反射的倾向让位于复杂的意志行为:婴儿获得了新的发声能力;改变他们的进食、睡眠和醒来模式;并获得对他们的眼睛,脖子,手和脚的新控制。
这个过程中,婴儿的大脑容量飞速增长,突触密度越来越高。
婴儿出生时的脑容量约为成年人的三分之一,第一年翻倍,到第三年再增加35%。突触密度在第1年翻了4倍,到第3年将比成年人大150-200%(然后被修剪或在整个生命周期持续的迭代中有选择地加强)。
这个阶段,新生儿的大脑其实生成了过量的突触。
high learning demands on an immature system create an overproduction of synapses that reaches its peak in early childhood.
——在一个不成熟的系统(新生儿大脑)中,有着很高的学习要求,这就会导致突触的过度产生,并且在童年的早期达到顶峰。
注意这个“过度产生”,也就是很多突触是无效的,真正有用的只是少数,并且。
1.突触是会耗能的:神经突触增加会伴随着放电频率的增加,这就导致婴儿的大脑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2.突触不能无限生成:大脑空间有限,无效突触占了空间后,新的突触就难生成,进而引发很多问题,比如学习能力变差,甚至是自闭症。
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大脑就需要修剪和整理这些过量的突触。
and sleeping, which may unload synapses across the cortex and free up the hippocampus for ongoing learning .
——这个时候新生儿就需要更多的睡眠,来修剪神经元过度产生的突触,释放海马体,以进行持续的学习。
(突触稳态假说)
刚出生的婴儿一天能睡20个小时,随着婴儿大脑的发育成熟(海马体依赖的记忆网络的发展),婴儿的记忆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保持更长时间,产生更多的空间/使用更少的能量,这会减少睡眠压力,并导致 nap transition 午睡过渡。
他们的睡眠会逐渐从“多相”过渡到“单相”。也就是从必需的多次睡眠,过渡到一次睡眠(一晚上睡够),大脑越成熟,孩子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会越少。
02 午睡过渡
一般孩子的睡眠过渡期会按照下面的列表分布。
1.新生儿:不分昼夜地多相睡眠。
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个小时,他们的睡眠是分布在多个时段的,也称作多相睡眠,这个阶段的睡眠不分白天黑夜,他们困了就睡,醒了就要吃奶。
2.4~6个月:区分昼夜地多相睡眠。
在小宝宝出生4~6个月时,他们白天的睡眠和晚上的睡眠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但是仍然是多相睡眠,除了晚上呼呼大睡,白天他们还会有至少3次以上的小睡。
3.9个月:三相睡眠。
等到9个月的时候,小宝宝开始变成三相睡眠,包括白天两次小睡和一次夜间睡眠。
4.1~2岁:双相睡眠。
一般在1~2岁的时候,小宝宝的睡眠开始变成双相的,也就是午睡和夜间睡眠。
5.2岁~8岁:单相睡眠。
再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开始不用午睡了,变成了类似成人的单相睡眠,从这里开始不同的孩子差异很大,孩子不用午睡的阶段,早可以早到2岁,晚可以晚到8岁。
所以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在2~8岁的某个时候,就不喜欢午睡了,这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