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提升国民健康,国务院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行动要求也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的目标。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政策
2.婴幼儿对于盐和糖的摄入是关注点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7-24月龄婴幼儿的肾脏、肝脏等各种器官尚未成熟,过量摄入钠可能会加肾脏负担,钠摄入量应每天不超过350-700mg;食物中额外添加的糖,除了增加能量外,不含任何营养素,这些糖的过量摄入会增加婴幼儿龋齿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禁止在 3 岁以下婴幼儿食品及饮料中添加游离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风向
3.婴幼儿辅食对于糖、盐规定
在2020年发布的《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显示,辅食应保持原味,12月龄内不宜添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1岁后逐渐尝试淡口味的膳食。在团体标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中规定少添加糖、盐、油的规定,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
《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规定
4.减糖减盐产品
某品牌的核桃芝麻猪肝粉宣称无添加剂、无添加盐,其配料表中只添加了白芝麻粉、猪肝粉、核桃粉,钠含量是397mg/100g,而一般猪肝粉中会适当添加盐;另一品牌的婴幼儿台式卤肉酱宣称不添加防腐剂和白砂糖,但其配料表中含有冰糖。
甚至还有品牌推出了婴幼儿盐,宣称是盐中“爱马仕”,钠含量减少75%,每100克产品中钠含量是24.8克,钾含量小于0.1/100ml
某品牌婴幼儿盐宣称图./产品
钠添加量真的少吗?
在查看众多宣传标语时发现,“减盐不减鲜”、“不添加味精”等词汇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因为对于调味品而言,盐、味精等作为提味、提鲜的成分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但食用过多对于人体有一定的坏处,所以这些标签才会更具吸引力。
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部分产品说明了不添加食用盐、糖、味精等成分,可能这些成分会以另一种名称出现。比如为酱油提供“鲜”味的是食品增味剂,而味精就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较为常见的核苷酸类和天然产物提取物等,刺激感官而显示出鲜美的味道,增强食欲,并且还提升氨基酸态氮含量,对降低成本有一定作用。
另外,食品添加剂有很多种类,如防腐剂、增稠剂、甜味剂、膨松剂、增香剂等。其中,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麦芽糊精是一种公认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易消化且无毒。但麦芽糊精是一种多糖,是由许多其他糖分子组成的碳水化合物,部分婴幼儿猪肝粉中会添加麦芽糊精。
据《母婴时代》采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老师得知,目前儿童酱油还属于“挂羊头马狗肉”,在整个行业国标缺失的情况下,儿童产品售价较高,相对利润也较高,所以不少品牌打着“儿童”的旗号,来获取不正当的利润。
对于刚刚兴起的婴幼儿调味品市场而言,将盐、糖、味精等成分换一种形式出现来混淆,其实是对市场的打击,也是在消磨消费者对于品牌,甚至整个婴幼儿调味品市场的信任。据《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指出,当前青少年在市场上购买的零食,集中存在三个痛点:重糖、高油盐、玩套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婴幼儿调味品市场入局门槛较低,任何企业能够轻松进入,导致市场中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
在执行标准的缺失下
概念产品占大多数
作为刚刚发展的领域,没有执行标准是常见问题,但也因为初步发展的原因,产品品质会参差不齐,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其实与普通调味品区别甚微,但价格却高出几倍。据了解,目前国内儿童酱油市场95%的产品执行的是《GB/T 18186-2000 酿造酱油》,也就是普通酱油标准。
在婴幼儿食品市场中,婴幼儿调味品只有《儿童零食通用要求(TCFCA0015-2020)》和《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2018)》作为参考,并没有较为详细、具体的执行标准可依。
而在调味品相关的国家标准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调味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品》和《调味品分类》中,也都未对婴幼儿调味品做出明确的细分标准规定。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消费警示指出:在我国,除3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外,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食品标准。即使标注“儿童”字样或印有儿童头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