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女生在伴侣面前拧不开矿泉水瓶盖。当伴侣不在时,天灵盖都能给你掀开。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成人在不同场景中有不同的表现。
殊不知小娃娃也有「两副面孔」,很多当妈的人,肯定都有发现:
你不在时都挺好,待你回家变哭包;本来自己能吃饭,一见到你就犯难;读个绘本要抱抱,上个厕所门口靠……
面对这种情况,家里老人也会抱怨:
你不在时,孩子可乖了。你一回来,就各种闹,都是被你惯的!
你一回来,孩子就又哭又闹,你还不如不回家呢!
除了困惑和无奈,大家肯定还很着急: 为什么娃这么黏妈妈呢?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吗?有求必应会不会惯坏娃?
孩子为什么会黏妈妈?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其实呀,妈妈一回家,孩子看起来黏人不听话,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
自我发展心理学家玛格丽特 · 马勒曾提出:6 个月到 2 岁的宝宝, 正处于分离个体化时期。而其中又有三个小阶段。
首先是 6~10 个月大的 孵化期。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能分清母亲与陌生人,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迫切地想与新鲜的世界建立联系。
随着宝宝开始学说话、学走路,一般在 10~16 个月进入 实践期,这时他们与外界互动更多。
到了 16 个月大,宝宝进入 整合期。他们的肌肉运动功能、感知觉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再加上不断增多的探索性活动。
这些似乎都在提醒宝宝:你可以离开妈妈独自探索啦。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从 6 个月到 16 个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如此快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也让宝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虑。
他们就像是一个「矛盾纠结体」,小脑袋里似乎出现了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渴望独立的小人对宝宝说:「不要黏着妈妈啦,外面世界很精彩,独立万岁!」
另一个渴望亲密的小人又对宝宝说:「外面世界好危险,我要和妈妈永远在一起」
这种矛盾和纠结,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他们可以独立勇敢,但也更粘妈妈,不想和妈妈分开。
妈妈,只有在你面前
我才敢放心闹腾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说到这儿,很多老母亲肯定忍不住发问:为啥只是黏妈妈呢?
咱们先了解一个心理学术语,叫做「社会性参照」。
宝宝在跟大人互动时,大人的表情、动作、行为等,都会成为宝宝调控自己情绪或行为的参照。 通俗来说,就是宝宝很会「察言观色」。
这种复杂的心理技能,是宝宝情绪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类幼崽在 9 个月之后,基本就会慢慢具备这一能力。
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教授索兹 · 詹姆斯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把 1 岁的宝宝放在视崖装置上。视崖装置,就是一个用 1 米左右的桌子搭的人工悬崖,桌子的一边是安全区域,叫做「浅滩」,另一边是透明玻璃,给宝宝造成错觉,看上去是个「深渊」。
图片来源:《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
实验人员把宝宝放到「深渊」边时,他们会停下来往下看。因为从宝宝的视觉来看,这是一个悬崖,他们不敢往前爬。
在桌子另一边,妈妈会做出不同的表情来引导宝宝。有时兴高采烈,有时害怕焦虑,有时兴趣盎然,有时愤怒或悲伤。
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妈妈是高兴的状态,大部分婴儿会再次检查「视崖」并爬过去。但如果妈妈表现出生气或者害怕的样子,宝宝则会拒绝往前爬。
视崖是测量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经典实验,也是体现婴儿「社会性参照」典型例子。对于宝宝来说,妈妈是非常重要的参照对象。他们会根据妈妈的表情和状态,对不确定的外界环境,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妈妈不在场的时候,宝宝就失去了信任的参照对象。
宝宝并不确定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所以会努力成为「谨慎」的乖宝宝,以免触碰到对方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