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情况要复杂一些。马云退隐对阿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多时候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来解读。
因为反垄断调查,阿里在去年4月被市场监管总局处以182.28亿元罚款。按照一位投资人对深燃的说法,反垄断对阿里的财务状况影响可控,但对员工士气影响很大。
在社区团购大战中,阿里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打法,内部多个部门均涉及这块业务,但步调缺乏统一,品牌也让人混淆。在多多买菜和美团优选占据主导优势的情况下,阿里买菜业务再突破难度很大。
降本增效也是阿里过去一年的关键词。不过阿里整体的业务基本盘还是稳健的,淘系电商依然强势,阿里云发展迅速,菜鸟物流还在增长。阿里一直在回购股份,截至11月中旬已回购约180亿美元,还有220亿美元的未使用额度。
字节跳动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征战。抖音在国内站稳脚跟,TikTok在海外一枝独秀,电商业务也投入很多资源在做。不过对于字节跳动而言,上市是一件紧急且微妙的事情。
去年5月张一鸣卸任CEO之前,字节跳动突然踩下一脚急刹车,宣布不具备上市条件。而此前字节跳动一直面临投资人的退出压力,也曾接触过投行。这给张一鸣退隐后的字节跳动留下了更多悬念。
总体上,巨头们在过去一年都面临宏观环境的挑战,但各自的境遇有所不同。竞争依然存在,只不过没有了硝烟。创始人的光芒犹在,但换了一种方式起作用。他们在不断调整中适应新的环境。
还有哪些仗要打?
所谓铁打的老板,流水的业务。创始人隐身幕后,公司的业务还要继续推进。
社区团购大战之后,国内再没有哪个领域能让所有巨头重燃战斗欲望,直到出海的号角再次吹响。
海外市场被巨头们视为下一个业绩增长点。字节跳动的TikTok,拼多多的TEMU,阿里的Lazada、速卖通,以及京东的物流设施,正在海外开疆拓土。
说来也巧,几大巨头的创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国际视野。马云是英语教师出身,很早就出国交流考察,阿里最早的业务是做外贸;黄峥是在美国读的硕士,毕业后在美国工作过两年,跟着段永平参加过巴菲特的午餐;刘强东在2013年“抛下”京东,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张一鸣在2015年出国调研,回来就组建了字节的第一支全球化团队。
如今的出海之战虽然不是他们直接带队来打,但基础是他们亲手打下的。
字节跳动一直想做电商,国内的抖音电商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电商平台,TikTok电商想在海外复制中国的成功,不过没有成功案例。相比轻资产的短视频业务,电商需要线下物流、在线支付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些在海外都不是字节跳动的优势。
过去一年TikTok尝试过多种电商模式,除了已在国内验证的直播电商,还有面向欧洲市场推出的电商平台Fanno,目前都不算成功。字节跳动野心很大,全球化战略是张一鸣很早就定下的,未来也会持续发力。不过在电商赛道,字节跳动要走的路不会像短视频那样轻松。
黄峥在创办拼多多之前就曾尝试过跨境电商业务,后来战略性将重点放在了国内。如今,拼多多将海外市场作为接下来必须攻下的堡垒。
面向海外市场的新平台TEMU已在美国上线,杀进了亚马逊的腹地。之前在多多买菜建功立业的员工们,正批量转向TEMU业务,他们要在海外再复制一个拼多多。
拼多多有一支最擅长打仗的团队,从当年跟阿里京东竞争,到从社区团购的巷战中杀出重围,再到远赴重洋做跨境业务,团队战斗力多次被证明。
阿里在去年12月调整业务架构,将沿用多年的2C(面向消费者)业务和2B(面向企业)架构拆分,重组为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两大板块。原2B业务负责人戴珊分管国内业务,原天猫淘宝总裁蒋凡分管国外业务。
这一调整之后,阿里将海外业务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按照阿里的规划,要完成全球20亿用户的目标,其中接近一半来自海外。
京东的业务重点目前还在国内,目标是要重新聚焦核心的零售业务,其他无法产生现金流的新业务会进行收缩。今年10月京东刚关停欧洲业务,裁撤了东南亚的部分业务。对于拼多多和阿里正在布局的市场,京东短期内不会参战。
过去两年国内的互联网环境变化很大,互联网巨头们不论是在业务上,还是人事上,都经历了较大的调整。大佬可以隐退,但公司无法后退,不论是用户还是投资人,依然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公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