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
攀上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多涌村生态管护员华才举起望远镜,开始了新一天的巡逻。
夏末秋初的黄河源,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绿草如毯、平湖如镜、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美丽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藏原羚、藏野驴、斑头雁不时穿梭期间。
“一切如常。”一圈看完,华才脸上洋溢着笑容。深吸一口混合着青草香的空气,他随即从藏袍里掏出笔记本,上面的观测记录已是密密麻麻。右臂上鲜红的“生态管护员”袖章,让华才觉得“既骄傲,又沉甸甸的”。
“希望大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齐心协力管护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三江源地区基层干部、管护员进行视频交流。如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像华才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已超过2万名。
青海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千百年来,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的文明历史,滋养着大半个中国。
近年来,国家对三江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4月13日,青海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过五年多的创建, 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此时,华才眼前两块美如碧玉的扎陵湖、鄂陵湖,就是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两大高原淡水湖泊。“守护好这块水源涵养地,就是在守护我们的家园,守护我们的国家”,加入三江源管护员队伍7年,藏族小伙华才早已将这一认知“融”入血液。
玛多
汽车下高速,沿着国道、省道一路盘旋,海拔不断攀升。一路经草甸、过湿地、遇冰川、绕雪山,直到眼前豁然开朗,进入一片开阔的平原地貌——玛多县到了。
玛多,是黄河源头所在的县域,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属高平原地区,也是青海海拔最高的县,海拔大部分在4500米~5000米。这里地处高寒,空气稀薄,冬季漫长而寒冷,每年12个月中,有11个月需要供暖。
或许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承载的水源地的重要使命,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的玛多,在藏语里的意思就是“黄河之源”。这里人烟稀少,25253平方公里的县域土地上,户籍人口仅15845人,90%以上为藏族。
漫长的冬天,让取暖成为玛多人的头等大事。当地牧民告诉我们,以前取暖做饭主要靠煤和牛羊粪,烟尘特别大,供暖效果很差。早晨傍晚一眼望去,单位的烟囱、牧民的烟囱都冒着黑烟。每年8月15日供暖期开始后,镇上全是运煤车,有很多的货车一车一车地往县城运煤。“从其他州县来玛多,不用问路,沿着黑乎乎的路一直走,就到了。”
牧民家里,每年买煤少则四五千元、多则上万元,让这里的生活成本不得不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而增加。家里条件不好的就要去用牛羊粪取暖做饭,过度的索取,草没有了肥料,生长得也慢。
2017年,国家电网与青海省委、省政府确定助推青海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在玛多县打造北方首个清洁取暖示范县工程。
当年8月,依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定点扶贫资金的支持,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清洁供暖示范项目率先启动。随后,按照就近供暖的原则,将县城集中供暖划分为四个片区。
2020年7月,县城区域四个片区锅炉房全面建成并开始集中供暖。三年间,全县所有的燃煤锅炉集中供电区域、散烧煤区域全部改为了清洁供暖。
在当地藏民多吉看来,自从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后,没有燃煤的玛多天空更蓝了、水更绿了,牧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每家每户都过上了电气化生活,有些人还在家中开设了小作坊,用电缝纫机进行藏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