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的孩子在玛多县花石峡镇藏文寄宿制学校读书。让多吉高兴的是:“过去即便用牛羊粪烧着旺旺的火炉,孩子们也要戴着棉手套上课;现在,孩子们可以光着膀子在操场上打篮球,老师们也不用每天晚上去孩子们的宿舍看火炉了。”多吉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
一份来自国家电网玛多县供电公司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清洁取暖推广实施以来,该县每年可替代燃煤量28633吨,减少碳粉尘排放30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108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33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67万吨。“从黄河源头促进减排,千方百计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公司负责人表示。
漫步在玛多街头,尽管去年因7.4级地震损毁的房屋还未完全修复,可临街店面里一张张热烈的面孔,居民小区里井然有序的生活,无一不告诉我们:不用担心。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离开的第二天,玛多又将开始新一季的供暖,国网玛多县供电公司的供暖设备已调试完成。想必又会是一个暖融融、清亮亮的冬季。
守护
从玛多县城到黄河源头——措日尕则山山顶的“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仍需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山路一直回旋,到底绕了多少个圈,没人能数得清。
到达时,51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护员扎西,已经即将结束一天的巡护,准备返程。他习惯在巡护结束时,再站在措日尕则山山顶眺望四周,这里是制高点,可将山两旁的鄂陵湖、扎陵湖尽收眼底。
皮肤黝黑、有着深邃眼睛的扎西是玉树州人,十几年前来到果洛州,认识了当时只有十八岁的爱人依毛,就定居在了这里。
过去藏民多游牧,扎西和依毛都没念过什么书。2007年,为保护黄河水源地,玛多县实施退牧还草,夫妻俩结束了游牧生活,定居在黄河乡。此后的几年里,扎西打打零工,能干的依毛则在学校做厨师,空闲的时候还会做点酸奶出售。
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招募生态管护员,按照“一户一岗”的原则,扎西有了这份“风餐露宿”却稳定的工作。每天早上,按照管护站设定的线路,扎西和同伴穿上管护员的统一制服,带上干粮、骑上摩托,开始一天的巡护。
熟悉的风景看了一遍又一遍,变化也在悄然发生:“过去被牛羊啃得光秃秃的草场,又重新铺盖上了绿色,前些年干涸了的湖泊水洼又变成了绿洲。”
过去,游客多,随手扔垃圾,牧民司空见惯也懒得管,放牧时产生的垃圾也随手扔。成为生态管护员后,扎西知道了,这些不能降解的垃圾正在吞噬、污染水源地。于是,巡护的时候,他会制止游客,也会随手捡起巡护路上的垃圾。“现在,游客的素质也提高了,几乎没有垃圾。”扎西朝记者挥了挥手里的垃圾袋。
似乎野生动物也意识到政府正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归还”它们的家园。这几年,扎西时常能在巡护的路途上碰到藏野驴、普氏原羚,还发现过棕熊、岩羊、雪豹、猞猁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足迹。“救助离群、受伤的野生动物,也是我们的工作。”扎西说。
7年来,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的回归,让加入生态管护员时“糊里糊涂”的扎西越发感觉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每天回家,他会跟妻子和四个孩子说一说路上的见闻,孩子们新奇不已,放假时也会央求爸爸带他们一起巡护。
管护员每月有1800元工资,加上牧区移民搬迁每年9600元的补助,夫妻俩空闲时再打打零工、卖卖酸奶,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让扎西不再留恋过去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他想把四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将来回到这里,为家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贡献。”扎西笑着,回头看向草原、湖泊和家的方向。
此时,群山环抱之中的扎陵湖、鄂陵湖,在夕阳下愈发的沉静安然,犹如镶嵌在高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又像一对难分难舍的姊妹,她们手拉手、肩并肩,伫立在黄河源头,静静守护、滋养着中华文明、华夏之魂。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2年8月25日A2版,原题为《守护黄河之源——青海生态保护发展非凡十年(下)》。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图文/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