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19日,由世界旅游联盟、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生态环境厅、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暨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峰会,在临汾市乡宁县云丘山景区举行。
“本届论坛旨在与时代对话、与世界对话,讲好黄河故事,为黄河文化注入时尚元素,唤醒黄河文化基因,点燃黄河情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河文明交流平台。同时,本届论坛对于提升‘黄河之魂在山西’品牌影响力、助力山西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李贵表示。
旅游公路串起一路好风景,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3个“0km”标志文化驿站,成为展示山西文化底蕴和开放形象的重要窗口、网红打卡地。
9月21日至23日,以“相约关公故里,共襄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暨第33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将在运城市举行。资料图片
推动“旅游+多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共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相约关公故里,共襄文旅融合”为主题的2022年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暨第33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1日至23日在运城市举办。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表示,要将本次旅发大会办成产业推进的大会,品牌、产品宣传推介的盛会。大会将紧扣“旅发大会是抓手、产业提升是目标”理念,走出一条推动“旅游+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旅发大会新路子,助推经济强省建设。
实现看景在山西、消费也在山西。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还支持平遥牛肉、推光漆器等特色品牌做大做强,挖掘传统文化和独特技艺,形成可观赏、可体验的特色旅游产品;推动演艺、非遗等文化产品进景区,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拉长消费链条。全年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1813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8026.9亿元。
王爱琴坦言,疫情发生近三年来,确实对文旅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影响。但由此引发的市场需求、旅游行为等变化,也为完善产品、丰富业态、苦练内功、提升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机遇期。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还计划推出一批来山西必游的地方,打造一批山西旅游必玩的体验项目。到2025年,全省文化和旅游综合收入要跨越万亿规模,把文旅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全省博物馆数量由114家增至197家资料图片
晋剧《于成龙》等剧目获全国性大奖资料图片
深挖文化富矿赋能旅游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文化和旅游改革合并时,‘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这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活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刘永生表示。
近年来,山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文化富矿、赋能旅游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大胆开创山西实践。设施先进的一座座博物馆,在三晋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山西省、市、县各级城市的文化地标。全省博物馆数量由114家增至197家,接待观众1.4亿人次。全省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25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6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万余个,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我省累计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82项,保持全国第一方阵;认定工美大师工作室58个,评定省级大师156人,6人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我省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文艺作品,舞剧《粉墨春秋》《吕梁英雄传》、话剧《右玉》、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晋剧《于成龙》等剧目获全国性大奖、入选国家级项目。我省累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19个、获资助2.18亿元,中国戏曲“梅花奖”49朵,均居全国第一方阵;“小梅花”241朵,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