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梅花”过后,天晴晴朗,凉爽宜人,此时不出行更待何时!我本意再到甘泉去捡栗子,但旧时驴友难聚,只得跟户外去青州八角山了。因为逛过多处山城的寨子,我对青州的八角寨给予了很大的热望。
俯瞰青州大地,西南部山峰耸立,沟壑纵横,东北部沃野平川,河流交汇,如果说西南山区的灵泽湖(原仁河水库)像一条活灵活现的娃娃鱼的话,那城南边的八角山就是一只形象逼真的千古神龟了。
云门山、驼山从东西两侧向南延伸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形包围,八角山就在其中心部位。她头北尾南肢体依稀可见,像极了一只乌龟。她所望之处,青州城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遥想自盘古开天辟地,她就像上天派到凡间的一名尽职尽责的保护神,静卧在崇山峻岭之间,矢志不渝,千年不殆,注视着古城青州,见证着时代更迭、沧海桑田的发展变化。她不仅用自己的不朽之体背负着山寨,使村民有安居生存之所,躲避战乱之处,还尽其所能,荫及古州,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早晨6点多踏车东去,8点就到了夏庄,跟着领队从一条石阶小巷向东而行,两旁屋子大多倒塌。几百米后,来到一条清澈湍急的小溪旁,踩石涉过小溪。开始登上一条泥泞的坡道,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率先登上。右转走过百米平行泥地,开始攀登八角寨。这段南北向的山道非常陡峭,沿着小道,“之”字型往上攀爬,突然发现了有许多山韭花,于是边爬边采,反而充满了乐趣。半个小时后,爬上第一个平台,从这里往东望去,遥遥可见八角寨了。
八角山整个山顶被山寨占据,山就是寨,寨就是山。因此八角山,也叫八角山琉璃寨,也有直呼八角寨的。沿路再往上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寨门前。山寨坐北向南,寨门建在西南方向,就像村中院落一样,门前是高大的影壁墙,遗存的寨门整齐完好,与村居门楼无异。站在门口向里张望,寨内北高南低,周边院墙,墙内有一米多宽空闲的地方长满杂草荆棘,这应该是原来的道路,再中间全是拥挤的房屋,大小不均约有二十七八间的样子。
大门口与房屋间是一眼水井,仔细观察这井是三面凿石一面石砌而成,大约有五六平方米的样子,初看很像三眼井,其实中间的两道石墙是镂空相通的。从至今井上还有半边盖着石板来看,中间的墙实为支撑井盖又要节约空间增大蓄水量、既保持井水干净又扩大院内地面利用率而为之,可见建井之人的良苦用心。走过水井,踏着残垣断壁来到寨北头,向下三四米又是一个院落,此院只有院墙并无房屋,两侧像是通道,中间是较平坦的石板,在北头有约一米多高七八平方米大小的高台,高台的北面是十几米深的悬崖,顺着西墙南行是寨门,出寨门左手边的悬崖上满是柏树,郁郁葱葱,掩映着前寨寨墙,南行是较平坦的道路直通南寨寨门外。村民说山寨分前后两寨,前寨叫八角寨,后寨叫桃园寨,其房屋、寨门、匾额都毁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高大寨墙的石块也让顽皮的孩童掀下山去滚“炮石”玩,今天只有残垣断壁了。
整个山寨从寨墙到房屋墙壁全部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虽然墙壁间并没有多少灰浆泥土,大部分是青一色的“干插”砌石,这似乎没有影响她的坚固与美观,从至今仍完好的寨门口即可见其砌石功力非凡。八角山,无论山上山下都没有发现山寨建于何年何月,何人所建的文字记载,村民有多种说法。一是道家说。二是李白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更喜欢这种说法。至今在后寨北头凸起的石台南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从右至左分别是竖排的“山人独坐”四字、横排的“敬亭山”三字、左侧是竖排的“时清戊戌”四字,在“敬亭山”与“时清戊戌”之间好像还有竖排的三个字,已经模糊不清。据此有人就联想到唐朝诗人李白在安徽宣城敬亭山所写千古绝唱《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从李白年谱看,他于740年40岁时移家东鲁(山东省)居住今济宁市,先后游过兖州、济南、曲阜、金乡、单县等地,也很可能到过九州之一的青州。看来搞清楚这看不清的三个字对“李白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由“时清戊戌”,我想应该是晚于唐代的某个清人在此感同身受而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