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胜寺是一座不起眼的寺院,既没有青山拱卫、绿水环绕,更未处在繁华的都市,它坐落在河南温县大吴村这个豫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落内,坐北面南,没有旺盛的香火,缺少达官贵人的参拜、题词,也不收门票,对外免费开放,默默地坚守着原有的一切。殿内原来有很多艺术造诣很高的壁画,在民国年间就被盗,已经流失海外。
现在,该村的村民“三班倒”昼夜守护。
慈胜寺最早建于五代时期,宋末的战火曾将寺院化为废墟,元代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如今只有三座建筑,规模也称不上宏大,并且其中的一座还是十多年前重建的。
慈胜寺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有三件“宝贝” 两座元代佛殿和一座后晋石经幢。
山门原名金刚殿,按照元制仿造。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单檐悬山顶,上覆灰瓦,正脊与垂脊皆用黄绿色琉璃。
天王殿也叫“无梁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上覆绿色琉璃瓦,不少还是元代建筑构件。现存西山墙四大天王像一幅,画像通高3.7米,宽5.2米,面积约19平方。画像面部丰满、双目炯炯、衣袂流动、线条流畅,绘制技法纯熟,为我国罕见的元代壁画艺术珍品。
天王殿采用典型的元代构建手法,整个建筑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铆相连,充分利用力学原理,将屋顶的重量传到中柱上,结构稳固,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清华等国内多个著名学府的古建教材都以此作为元代建筑的范例。
大雄宝殿,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没有任何修补的痕迹。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结构精巧,四翼角向上反翘,酷似大鹏展翅,造型庄重优美。殿内前墙与东西壁,尚存有人物、楼阁、城廓、山水、树木、花卉等彩色壁画,表现了元代民间画风;内檐的拱眼壁间,皆有彩绘坐佛,结跏趺坐於云层中,其後有项光与背光,可能是明代所绘。
大雄宝殿右侧,是五代后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雕刻精美的石头摞成在一起,像塔又不是塔。
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是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中国经幢多为石质,大的有数丈高,小的一尺多高。
慈胜寺的这个陀罗尼经幢高5.4米,共有十七层(十七块石头)。上部为石雕的火焰、宝珠、城堡等,中部是刻著经文的八柱,下部是浮云、须弥座、伎乐飞天等。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畅,姿态华丽生动,被公认为经幢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