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艺精品百花争艳
经过1年7个月的紧张排练,大型史诗音乐剧《达玛花开》于2021年4月20日在甘南大剧院成功完成首次演出,该剧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舟曲县扶贫办原副主任张小娟为原型,用创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再现了这位“情系桑梓,芳华永存”的时代英雄楷模的动人事迹。
同时,也以张小娟事迹线索艺术反映了甘南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壮美画卷,展现了甘南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以及步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史诗性巨变。
十年来,我们守正创新,文艺创演越来越丰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创作《同舟》《玛吉阿米》《格桑梅朵》《格萨尔王》等一系列歌舞音乐,精心打造《香巴拉之约》精品剧目和《藏汉手拉手》《弦舞飞歌》《黑措姑娘》等文艺精品,出版发行《文化甘南》系列丛书、《九色甘南文化丛书》等成果专著,《腊子口·1935》红色歌舞剧震撼首演,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入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优秀剧目奖,音乐剧《达玛花开》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参演作品并荣获第六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剧目奖和第十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盛世锅庄》荣获“石榴杯”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承办甘南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推进“我们的中国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有力提升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甘南州全面保护传承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非遗保护中心1处、民俗文化非遗展览场所7个、传习所38个和表演场所9处,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9项、代表性传承人52人,在全省14个市州处于领先。加强544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点)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拉卜楞寺、洮州卫城、牛头城遗址等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选2019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尕路田大房子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传递甘南精神、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不仅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创造了新的文明样式。
多措并举力促发展
文旅产业谱写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甘南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十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是“日出江花红胜火”,这十年的旅游产业发展,可谓是“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年来,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基础越来越坚实。持续打造八条精品旅游风情线和生态景观廊道,建成观景台82处、旅游厕所286座,其中3A级旅游厕所34座,打造了涉藏地区厕所革命样板。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博物馆(纪念馆、“乡村记忆”博物馆)25个、图书馆9个、文化馆9个、城市数字电影院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0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乡村舞台)662个、农牧民书屋659个、寺庙书屋122个,州博物馆(科技馆)主体工程全面封顶,甘南州民族特色数字图书馆项目命名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创建星级饭店28家,建成“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等文化集市,举办文化旅游商品大赛和香巴拉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安多牧场牦牛肉系列荣获2018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老青稞酒和洮绣系列荣获2017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甘南牢固树立法治理念,重新修订《甘南州旅游管理条例》,颁布了《甘南州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大力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认真做好“扫黄打非”工作,加大文化旅游场所执法检查力度,严打违法违规行为,全力确保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持续稳定,实现了网络负面舆情和文化旅游投诉“双下降”。强化人才培训,举办各类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全州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注重行业管理,积极推行文化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文化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探索旅游赔付新模式,落实旅游消费侵权先行赔付办法,有效维护了游客合法权益,甘南“放心游”品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