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因村北之山状如屏风,得名屏山村,又因古时建制曾属黟县九都,故又名九都舒村。屏山是以舒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200余幢。整个村落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建造而成,素有“小桥流水,田园人家”之美称。2007年,屏山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屏山位于皖南黟县东北,距黟县县城约4公里,因村北之山状如屏风,得名屏山村,又因古时建制曾属黟县九都,故又名九都舒村。屏山是以舒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200余幢、祠堂7座;此外,还有三姑庙、红庙、舒绣文故居、小绣楼、玉兰庭、长宁湖、葫芦井等名胜古迹。
整个村落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建造而成,村中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8座古桥连接一幢幢古民居,构成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特有的风韵。
屏山村风尊义重文,诗礼传家,人才辈出。据记载,黟县屏山由科举而中进士的自宋至清有舒介夫、舒升中、舒彦中、舒夷中、舒宾王、舒擢、舒叔宝、舒荣都、舒崇功、舒斯笏等人。
屏山村位于世界遗产地西递和宏村之间,由于西递、宏村的名声实在太大,游人便往往忽略了这个美丽的山村,因此保留住了小村的一份宁静与淳朴。屏山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村落,走进这里,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与幽雅的景致既充满灵性又无比生动。
在唐宋时称长宁里,就是长久安宁的地方,后因村北的屏风山状如屏风,而得名屏山村,又因明清建制曾属徽州府黟县九都,故又称九都舒村。村内居民多姓舒,据屏山村《舒氏梁源实录》和《舒氏梁谱录》等史料记载,舒姓是伏羲九世孙叔子的后裔,唐朝末年由庐江迁居此地,踞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据说,清末鼎盛时期的屏山村,舒氏宗族发展成“八百烟灶、三千丁男、五里长街”的黟县第一大村,当时村中有12条街、60条巷、24口井、18幢祠堂、16座牌楼和400多幢民居。
屏山村的民居建筑也别具一格,渗透着浓厚的风水意识。村内保存有200多幢明清古民居,从古民居建筑特色看,舒绣文故居可谓别具一格。
舒绣文故居:舒绣文故居“黍谷堂”,位于村南的中央部位,是一座前后两进、上下两层,带有花园和小院。故居呈三间结构排列,前厅、后厅左右两侧辟有卧室和书房。室内均以八仙桌、太师椅等徽派木雕布置陈设,透出缕缕幽古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