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河边的蓑衣樊村俯瞰。 王克军摄(人民视觉)
黄新海向顾客展示黄河梭鱼。 本报记者 李 蕊摄
泛舟蓑衣樊村湿地。 闫立军摄(人民视觉)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每当《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无数中华儿女心头都会涌起对家乡的情、对祖国的爱。
家乡的那条小河、那支溪水,与数不清的溪水河流一道,汇成祖国大江大河的浩浩荡荡。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江河奔涌,奏响新时代澎湃乐章。这十年,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寸土地上变化的日新月异,汇聚成新时代中国的气象万千。
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分赴黄河边、长江畔和大运河沿岸,蹲点一个村庄,从时代的大江大河中撷取几朵浪花,从乡村巨变中细察新时代中国之变。
从今天起,记者调查版推出“大江大河这十年,蹲点村庄看巨变”系列报道,首期报道带您走进黄河边的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
蜿蜒万里的黄河,行至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境内刘春家险工段,拐出一道弯,名为安澜湾。站在湾头,向南眺望,约一公里外,便是蓑衣樊村。
置身黄河南岸,如在江南水乡。
有“蓑衣水乡”之称的蓑衣樊村,三面环水,湿地连片,蒲苇满地,白鹭成群。
村庄内外,游人如织,或乘船赏荷,环湖观景,或搬一马扎坐岸边垂钓,怡然自得。村民有的种稻养虾,有的给游客撑船划桨,还有的开民宿、农家乐……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近年来获得的“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牌匾,这些荣誉,这个小村庄过去连想也不敢想。
10年前,蓑衣樊村还是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子沿黄而生,多次遭黄河侵袭,产生大片盐碱地,乡亲们庄稼收成寥寥,穷根难拔。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10年来,党中央的一项项重大决策部署在这个小村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乡亲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000元,增至2021年的约3万元,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小村蝶变,何以可能?记者蹲点蓑衣樊村一探究竟。
“以前挨着黄河吃了不少苦,现在靠着黄河、更靠着党的好政策享上了福”
沿着石砌巷道,来到村民卢金霞家。门口处,挂着“尚家宾馆”的牌子。往里走,一方庭院,干净敞亮,绿植点缀其中,令人赏心悦目。
拐进一间客房,一床一柜一电视,陈设简单却干净温馨。一边与记者说话,卢金霞一边整理房间,“这不,刚送走一拨客人。”
拾掇完,卢金霞与记者唠起嗑。说起33年前刚嫁到蓑衣樊村时,她“扑哧”一下乐了,调侃起当时的苦日子,“都说‘好女不嫁蓑衣樊’,我不信邪,偏来这穷疙瘩。嫁来前,心理有准备,但真过起日子,还是傻了眼。”
结婚当天,卢金霞的婚房里摆着漂亮的新柜子、衣橱、沙发。第二天,她回了趟娘家,再赶回来,婚房里仅剩下一床被子、一台黑白电视机、一架缝纫机。“新家具去哪了?”卢金霞摆摆手,“四处借的,娶完媳妇,都还回去了呗。”
那台缝纫机是卢金霞的嫁妆。在娘家时,村里有妇女靠着做裁缝赚钱,可到了蓑衣樊村,这活没了出路。“村民刚填饱肚子,哪有余钱添置新衣裳?”卢金霞说。
家有两亩地,却没多少收成,卢金霞只好另谋营生。骑上一辆破旧自行车,驮起百斤麦子,跑到十几里外换馒头,“一斤麦子换一斤馒头,馒头驮回村,村民再用一斤一两麦子,换我一斤馒头。全家就靠着这一两两麦子,加上丈夫当瓦匠每天赚的7元5角钱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