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引黄济淄供水工程开工。由于黄河裹挟大量泥沙,淄博市在蓑衣樊村旧址西侧——引黄济淄工程进水口处建起了第一道沉沙池,用于澄清黄河水。随着时间推移,泥沙越淤越多,沉沙功能弱化,亟须建第二道沉沙池。
蓑衣樊村旧址地势低洼,正适合改造为第二沉沙池。1993年,村子整体搬迁至现在的房台,紧邻第二沉沙池。原来村中2/3的土地成了沉沙池,耕地面积骤减。
“守着半亩地,日子没出路。2011年,村里1570亩土地全部流转,每亩土地每年给村民600元流转费。”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司国营说。
搬迁后,卢金霞家的两亩地,减成了六分七厘。她搞起养殖,可一年忙到头,兜里没进几个钱。后来,她学了门理发手艺,在村头开起理发店。
土地流转后,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渐渐地,光顾理发店的顾客越来越少。2012年,卢金霞的丈夫因病去世。“那时生活难上加难,得靠娘家接济。”卢金霞说。
“要说穷,当时不光她穷。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司国营接过话茬说,“好在当时党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战动员令,咱蓑衣樊村也迎来转机。”
2013年,蓑衣樊村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178户,其中贫困户50余户,卢金霞家便是其一。
穷帽咋摘?2014年,淄博组织全市贫困村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蓑衣樊村党员、干部纷纷报名。
“出去一看,大开眼界,看到许多村庄用好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都富了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信了!”时任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海说。
外出参观学习归来,在村两委会议上,刘树海提出,蓑衣樊村也应试试乡村旅游这条路。
“拿啥吸引人?”有人问。
“咱村周围,湿地几千亩,芦苇荡成片。水就是咱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贝’。”刘树海说。
刘树海所说的这片湿地,正是村子周边的沉沙池。2001年,引黄济淄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又新建了第三沉沙池,与第二沉沙池相连,形成了蓑衣樊村三面环绕沉沙池的格局。经过多年沉积,沉沙池水面衍生出4000余亩原生态湿地。
2014年,高青县开发利用这片湿地,启动建设天鹅湖慢城湿地景区项目,蓑衣樊村成为景区重要组成部分,周边的桥梁、水工建筑物等按景观工程打造,景区与村庄的道路连通。
2015年,一笔扶贫资金到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这让我们觉得把扶贫资金集中起来使用是个路子,用这笔资金买了3艘电动游船、5艘小型桨船。同时,县里加大宣传力度,把天鹅湖慢城湿地景区打出名声。”刘树海说,很快,一批又一批游客被吸引过来,蓑衣樊村的8艘游船动起来了。
船来船往,一年间,村里挣了5万多元,年底拿给贫困户分红。“土地流转费加上贫困户分红,一共拿到2550元。随着游客渐多,理发店生意红火起来。”卢金霞说,“以前挨着黄河吃了不少苦,现在靠着黄河、更靠着党的好政策享上了福。”
吃上乡村旅游饭,2015年底,蓑衣樊村脱贫出列,卢金霞也摘掉了贫困帽。
游客引进来,怎么留下来?在村两委动员下,部分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卢金霞考虑过这事:开农家乐,自己炒菜水平一般;开民宿,置办新床、桌子、柜子,样样得花钱,自己手头不宽裕。况且,光靠这片水搞旅游,能长久吗?一盘算,还得再观望观望。
卢金霞犹豫着,但她的对门邻居黄新海敢想敢干,率先在村里开起农家乐。
“生态环境治理,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这跟‘大河有水小河满’一个道理。光打小算盘,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临近晌午,记者循着菜香,走进对面黄新海的农家乐。
一进门,只见他正推开缸子,抓起一条扑腾蹦跳的活鱼,清水洗净后,左手握鱼头,右手持菜刀,逆向刮去鱼鳞,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分拣好食材,热油下锅,不多会儿,一盘香喷喷的红烧鱼端上了桌。客人是一对夫妻,从城里开车来蓑衣樊村,就为了吃一口黄新海做的鱼。
“正忙着,没顾上你们,别见怪。”给客人上完菜后,黄新海撩起围裙,擦了擦手,沏上一壶茶,不好意思地冲记者笑笑。
听记者道明来意,黄新海思考半晌,打开话匣子。他当过村党支部书记,2011年卸任。在任那几年,领着乡亲们去开荒,苦没少吃,但仅靠开荒开出的那点地,大伙儿增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