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聊外西北。在正式节目没有开始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功课。
外西北是一个新名词,位于新疆以西,大致包括今天中亚的斋桑泊周围地区、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七河流域、伊塞克湖周围地区和绝大部分的帕米尔高原,总面积大约为54万多平方公里。
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包括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全部、东哈萨克斯坦州的一部分和江布尔州的一小部分,还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大部分领土。
这里拥有中亚最湿润的气候,最丰美的草原,最多元的文化以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到大唐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外西北这片丰饶的土地被大家牵绊了两千年。

到了明末清初,西域崛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以伊犁为根据地,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张。兵锋所至,对手无不胆裂,连大清和俄罗斯都要避其锋芒。1745年,一代雄主噶尔丹策零去世,准噶尔汗国急速转衰,这给了大清平叛的机会。
1757年,乾隆帝派兆惠西征,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覆亡,其族惨遭灭绝。
然而在天山南路,脱离准噶尔统治的回部领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史称大小和卓之乱。其领袖布拉尼敦与霍集占占据喀什噶尔与叶尔羌,意图自立。
为永绝后患,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轻军渡过沙漠围攻叶尔羌,反被包围于黑水营。第二年,清将富德率军解围,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
就这样,西域时隔千年再次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图。志得意满的乾隆帝将西域改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
随后的大清帝国还击退了廓尔喀入侵、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平定安南和远征缅甸,大清帝国的疆界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在行政区划上,除了传统的汉地十八省以外,还设置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和伊犁5个将军辖区,以及西藏和西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总面积达1316万平方公里。
大清帝国的版图也扩张到中国传统地理边疆的极限,满洲、外蒙古、西域、青藏高原等极其重要的地缘板块都被收入囊中。这时的大清,四方宾服,八方来朝,中国正在经历最后一个盛世。
东方发生的巨大变化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欧亚大草原,在万里之外的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人面朝东方,归心似箭,一场世界历史最后一次游牧民族大迁徙马上就要拉开序幕。其悲壮程度,惊天地、泣鬼神!

01西迁
明末清初,漠西卫拉特蒙古主要演化为五大部。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部刚开始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一带,后来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辉特部游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
卫拉特五部各有首领,平时互不统属,一旦有外敌入侵,部落首领们会定期举行盟会商讨对策。随着各部落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了争夺水源和草场,部落之间纷争不断。这时,准噶尔部逐渐强大了起来。
到了准噶尔部首领哈剌忽喇和他的儿子巴图尔浑台吉父子俩统治时期,向西压迫土尔扈特部,逼其与杜尔伯特部、辉特部以及和硕特部的一部,于1628年开始西迁。
土尔扈特西迁的始点是塔尔巴哈台,然后沿着额尔齐斯河转向西北方向,但遭到扩张到这里的俄国哥萨克的阻挡,只得向西。
为了避免与南边的哈萨克汗国爆发冲突,土尔扈特沿着西西伯利亚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