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酸雨的腐蚀下,大佛的眼睛部位色彩褪尽,眼睛就像是闭上了一般。
不光是大佛的眼睛,就连大佛的整个身体都因为酸雨的腐蚀变得有些破败。
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倡导发展新能源产业,更新换代之间,旧的工业体系基本已经被淘汰出了中国发展结构当中。
这一点对于90后的人来说,是深有感触的,以前有关酸雨的话题和新闻报道比比皆是,即便是网络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依旧耳熟能详,可见有多严重。
而且从前的北京大中午都是雾气缭绕,如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十分适合人们居住。
还有许多人不理解,既然是酸雨腐蚀的原因,那为何闭眼之后,又几度睁开了眼睛呢?
其中不乏国家对大佛的修缮工作。
1962年,国家就对乐山大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工作,还在大佛当中发现了隐秘的通道。
通道位于大佛心脏的位置,高约3米,宽2米,有人工开凿过的痕迹。
自古以来,在佛像的建造上,许多僧人都有挖藏经洞的习惯,在洞中放入金银珠宝各五样,象征着五谷丰登。
但是,这次国家发现的密道当中,只有铅皮和废铁。
专家猜测,这个密道并不是藏宝用的,这里很有可能是当初建造的时候,装载废料所用的通道。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装在密道当中的宝藏被盗了。
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并不是一无所获,在密道当中还发现了当初修建天宁阁的珍贵历史文献,给远古历史一个重要的考证。
之后,国家对乐山大佛前后又进行了10次修缮,随着我国的技术进步,进入到21世纪之后,修缮工作也更加严谨。
2019年,乐山大佛受损的地方已经得到全面修复,而九曲栈道和佛脚的观光台也向旅客再次开放。
可见,国家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是相当到位的。
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最高的石佛像,还被联合国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行列当中。
石像特点
乐山大佛也以精妙的建造结构让现代的建筑师们啧啧称奇。
在排水系统上,为了防止雨水堆积在佛像的身体当中,制作了一个内在的排水系统。
既保存了乐山大佛的外在美观,又让排水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这套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就在大佛头部螺髻的4、9、18层当中,其中各有一条横向排列的排水渠道。
在衣领的皱褶处以及胸背的两侧,都有众多的排水渠道,这些排水渠道与整体设计浑然一体,让人难以察觉。
也正是因为这些简单,但是巧妙的水沟洞穴,才能保证乐山大佛屹立千年而不倒。
仅有的一点瑕疵是在胸部位置,有一条浸水带,雨水常年堆积在其中。
但是只要将浸水带打通,雨水就不会堆积,也并不会对佛像的整体结构产生影响,科学家一直不知道当初的设计者为何不将浸水带打通。
在大耳底部的内侧,也有一处类似心脏处的暗道,专家从暗道当中取出了许多文物,不过大多都已经破碎,没有多大的价值。
此外,在耳朵的密洞当中,还发现了腐烂的木泥,专家查阅古书典籍发现,在记载当中,建造者曾想用木头来制作乐山大佛的耳朵。
如今的乐山大佛耳朵是石制成的,究竟是当初用木制之后再更换为石制,还是一开始就是石制,很难有所考证。
时日至今,乐山大佛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张名片,与颐和园、北京故宫博物院齐名,都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的民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