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狼为伴话当年
杨 毅

一部《狼图腾》,颠覆了多少人的善恶理念,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认知,也唤起了多少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几多思索。作者姜戎曾是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上的下乡知青,他在那里生活了七年。影片《狼图腾》的拍摄地是乌珠穆沁草原深处的贺斯格乌拉牧场。
一九七二年秋末,我从五十三团(贺斯格乌拉牧场)三连调到二连担任机务技术员。二连在团部北面大约十五公里,附近有座山形似马鞍,因此,人们就把这地方叫做马鞍山。马鞍山距离今天著名的旅游景点野狼谷,最多也就是十公里。当年,那里是草原狼出没最多的狼群聚集地。
狼 跟 踪
一九七三年“元旦”节前,团部后勤处举办了一期农业连拖拉机车组长业务培训班。下午两点多培训班结束,我带领六名车长徒步返回连队。为了抄近路,我们离开了那条被积雪掩埋了的草原公路,直接从架子山的东坡穿越。
那天艳阳高照、风轻云淡,数九寒天难得有这样好的天气。我们一行七人惬意地踏着雪唱着歌,信步畅游在银色世界里。团部与马鞍山之间徒步往返,对马鞍山的兵团战士来说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稀罕事。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翻过了架子山的南山坡。
刚跨过一道厚雪梁,突然从西边的沟壑中窜出一群狼,我下意识地数了一下,哦!是七匹狼。领头的狼个头很大,全身呈深灰色,背上有条黑色条纹,看样子是只公狼,后面的两只体型较小,可能是今春的狼崽,其它几只个头一般,全身呈白灰色。

近距离与狼相遇,对我们来说不足为奇,在麦田里耕作经常与狼不期而遇。但那是一两只狼在田间觅食,又有拖拉机等机具做掩体,即使女战士也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可是,今天遇到的是一群狼,并且现时正逢大雪封山的缺食季节,它们肯定都是饿狼。
我第一次与这么多狼邂逅,心中不免有些发怵。想到身边的关凤学是原农牧场职工,他土生土长,对付狼的经验肯定比我们多。于是,我焦急地对他说:“小关师傅,看来这群狼是冲我们来的,七匹狼、七个人,正好不多不少,我们现在该怎么办?”他沉思片刻,向我们提出了约法三章:第一不能跑,第二不能呼喊,第三不要盯着狼群,排成队照常走。于是我在前他断后,若无其事地向前走去。
狼群不慌不忙地向我们逼近,一百米,五十米,三十米……不好,我不由自主地解下了腰间的皮带,停住了脚步—-看来只能与狼决一死战了。说来奇怪,就在我们停下来的瞬间,狼群也停了下来,在原地与我们对峙着。我听牧民们说过:狼要发起进攻时,会呲牙咧嘴地放声嗥叫,眼睛散发着凶光,全身毛发竖立。可眼前的这群狼个个表情自然、昂头垂尾,似乎对我们并无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