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诗和远方”,添了暖心气象味儿——今年中秋节前夕,中央气象台发布智能网格预报赏月气象条件预报。八月十五,您关注的地点是皓月当空,还是圆月难见?气象预报能给您答案。据文化和旅游部信息,此次假期国内旅游出游7340.9万人次,收入286.8亿元,其中精准气象预报、精细气象服务让旅游出行更安心。
春夏秋冬,天气气候“巧绘”欢乐旅程,让景不走空、人不空走。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资源作为旅游发展中新的战略性资源,已成为各地旅游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发展方向之一。“气象+旅游”,正成为气象资源利用和气象服务创新中最活跃、人民群众最能直接感知的新领域之一。
强化资源开发 融入旅游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天气气候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十年来,各地气象与文旅部门深入合作,延展出宽广“光谱”,积极开展“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活动。
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自2016年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49个地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持续推动优质气候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成为各级气象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机构等共建共享的惠民工程。
每一处绿色,都成为一种资源,这与全域旅游的理念不谋而合。2016年获创建地区的旅游热度明显增长,四川沐川、陕西商南等地的旅游热度在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两年后增加2—3倍,更持续带动体育、中医药、农业等产业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于2018年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县气象局陆续完成多伦县龙泽湖公园、榆木川国家森林公园、撅尾巴河等多处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建设,并开展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全天候自动化监测。2021年,这个面积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草原之乡,实现旅游收入9.6亿元。
这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有益实践——
今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冰雪五环破冰,开幕式以现代科技惊艳诠释中国传统气象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各地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强化冬季气候资源开发的预报、科研、服务支撑等能力,助力“冷资源”变“热经济”。
冬季旅游滑雪活动更是千帆竞发。在新疆,从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到“金山雪域”阿勒泰国际冰雪游,气象服务始终在线。短短数年,当地旅游人数从90余万人次跃升至2000余万人次。在“华中屋脊”神农架,神农架林区气象局在海拔2610米处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支持开展雪场精准预报。
2019年,长白山冰雪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发布,助力全国冰雪旅游发展。如今,吉林省有54个滑雪场、279条雪道,日最大游客承载量达10万人次。过去的那个冬天,仅“双11”时,吉林省冰雪旅游产品预售总额便突破5.5亿元。
丰富服务产品 优化旅游体验
当“高颜值”天气也可以被预报
旅游与气象关系密切,公众对旅游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出门先看天气。打开百度地图客户端,在行车路线生成的同时,途中可能出现的高影响天气也被一一标出,闪烁的红点是避开天气风险点的预警提示。
行得安全,也要玩得尽兴。
一个小渔村火了,因为一场奇观!夜色中,福建平潭流水镇北港文创村的海边泛起幽幽蓝光,仿佛星空落入海洋——作为沿海城市极具代表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平潭“蓝眼泪”已从自然奇观变身爆款IP。
从“盲目等待”到“有备而来”,改变,发生在2020年。那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发布了蓝色荧光概率预报——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气象条件预报模型,为游客带来精准指南。这一举措,让游客数量比以往增加了近千人。
“从没想过还能靠天气预报赚钱致富!”北港文创村支书陈柏松感慨道,2021年全村旅游收入超3300万元,镇上民宿更是“一房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