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井采卤技术发明以前,三峡天然盐泉是内陆地区最早的食盐供给源,而巴人,正控制着这个宝贵的资源。
“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巴人通过水运把盐卖到全国各地换来巨额财富,及至唐宋时期,巴蜀经济极大繁盛,作为水运节点的白帝城,当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瞿塘峡的航运依然繁忙

03

古往今来,白帝城经历多次废弃和重建,见证了中华文明上千年的风采。

在瞿塘峡的两岸,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巴人时期的文化遗迹,悬棺就是其中之一。

江峡绝壁上的悬棺洞穴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巴人,信奉"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于是,他们便在几乎与水面垂直的崖壁上凿出洞穴、栈道,将死者的悬棺置于其上,用来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

白帝城悬棺厅中展示的三峡悬棺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风俗发生了改变,这些悬棺在后世之人口中,还演化出了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从白帝城下行约两公里,在江北岸黄褐色石壁上有几条断岩裂缝,里面放置着一叠长方形木匣,相传是鲁班放的风箱,此地因此命名为风箱峡,这些“风箱”正是古巴人的悬棺
清代光绪年间的《奉节县志》记载:“风箱峡,在瞿塘峡中赤岬山下,崖穴间高不可升,相传鲁班之风箱也。”
棺木峡、风箱峡,也是因为绝壁上的悬棺而得名。

老关庙遗址在瞿塘峡左岸,这座千年古庙是夔州最早的庙宇。相传武当道长张三丰布道时便在此居住。

瞿塘峡西口的老关庙遗址(红圈处)它隔着草堂河与白帝城相望,距奉节老县城约5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关庙周围发掘出的考古遗址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末期,那时正是神话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大概时间点。

瞿塘峡西口老关庙遗址发掘过程
考古学家在对当地的粘土粉砂质沉积进行分析后确认,这里在距今4000年前发生过特大洪水,水位高达87米,是“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已知相对最大的洪水”。老关庙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给4000年前那场特大洪水提供了有力的考古证据,也为大禹治水提供了可信的背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