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福建省长汀两日,知道了汀州被誉为“客家首府”。从汀州南下两百多公里,便到达了广东省最东北角上的梅州市。在梅州游历两日,又知道了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
对于“客家”这个概念,我脑中一直是模糊的,并不十分了然;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领导近代中国变革的洪秀全、孙中山、朱德等,都是客家人,包括生长在梅州的共和国元帅之一的叶剑英,也是客家人。
在长汀参观了汀州客家博物馆,在梅州参观了规模更大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在梅州进入延续了400多年的客家古村落——桥溪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客家的民居建筑特色和生活环境。在梅州雁洋镇虎形村,还参观了叶剑英出生和曾生活过的传统的客家旧居……
以梅州所见所闻为主线,辅以前两日在长汀的体悟,试记一下我对“客家”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1)“客家”乃史上数度南迁并客居于闽粤赣等省交汇地区的北方家庭家族。
梅州和汀州的客家博物馆里,均介绍了中原人三次较大南迁的起因:西晋“五胡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事”;南宋末年元军对汉人的杀戮。近一千年时间内,分批南下避乱躲难的北方汉族人,逐步与这块原属百越之地的畲族、瑶族等原住民族和平共处并相互融合,到后来,客家人口的数量却大大超过了原住民族。一代代下来,客家人在经济、文化上越加占有优势;实际也,客家人也就成了这块地方的主人。
(2)客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汉族的一个民系。
客家人所操的客家话,属于汉语八大民系方言之一。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警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客家人适应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建筑、客家服饰、客家饮食、客家习俗、客家文化等,但客家人精神上始终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几乎每个客家人家族,都保存着家谱族谱、郡望堂号等,为的是世世代代不忘自己的先祖及脉统。
除敬祖外,客家人始终以儒家学说和理念作为行事做人准则,并以此教育后辈。梅州客家博物馆在结束语中归纳出了客家精神:“自立自强,质朴守信;崇宗孝祖,溯源寻根;刻苦耐劳,勤奋创业;团结奋斗,不畏强暴;崇文尚武,保卫国家;妇女解放,渴望自由。”
(3)汀州是“客家首府”,梅州是“世界客都”之解。
汀州在北,梅州居南,中有汀江、梅江相连联络。汀州客家博物馆的资料证明,晋末和唐末的北方中原人两次南迁,汀州是客家人落脚和聚居的中心。宋代以前的汀州,是客家文化的成型地和策源中心。而梅州客家人的大量增加,则是在南宋末年第三次客家人南迁的时候。其实,梅州的很多客家人,也是从汀州迁移来的。梅州方面认为客家文化在梅州走向了成熟。明清时代,从梅州走向东南亚、甚至远去欧美的客家人,开风气之先。
正是因为这样的先后继起关系,汀州便被定义为“客家首府”和“客家祖地”,而梅州则被定位在“世界客都”。当然,闽粤赣这片区域里的其他地方也都有客家人的身影,但都没有汀州和梅州的影响大范围广。
梅州市内的客家博物馆,三层展馆,规模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