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兜得特别之处要属这里的房屋
古朴的木门上
留下了许多南门兜人
儿时玩耍磕磕碰碰的印记
留下了岁月的沉淀








沿街一直走
看到树顶如翠绿华盖的百年大榕树
就到战桥头了

宁德那座被人遗忘而有故事战桥头
战桥头桥,俗称太平桥,座落于南际溪下游,是连接宁德与罗原、连江、福州的交通桥,也是一座有400多年历史,保护完好,至今仍起重要交通作用的——宁德历史名桥。
【当时宁德的民谣】
“薄荷糖,花生糖。北门外,三官堂。
衙前街,太爷堂。街中头,下井堂。
城墙边,萃贤堂。腾桥头,天主堂。
下宅园,先农堂(坛)。
鹏程境,养育堂。学前街,明伦堂。”

古时,桥下游约70米处有一栏水坝,水深过胸,清澈见底,鱼虾游翔于水底,小孩嬉戏于水中,牛羊吃草于河滩,妇女浣沙于溪边。
溪水漫坝而下,不到50米,便是南际溪出海口,也是古宁德重要港口。当时宁德的最大船——“千二担船”可直泊桥下,构成了一幅“古桥、榕树、流水、画艇、人家”的美景图。故人曰:“舒心悦目战桥头,扫尽人间忧与愁”。
战桥头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3年),清咸丰初(1853年)被洪水冲破而修复。桥长18米, 宽3.5米, 高10米,整座桥身为厚重石坂嵌拴而成。
由石梁、石栏,二墩、三孔组成。桥栏南北两端有4尊携二幼仔石狮。战桥头桥,因古时南边为宁德古校场而得名。
内容来源:内容部分参考陈永霄《宁德战桥头之桥》宁小博 网络



上世纪末, 战桥头桥出现倾斜与桥栏脱节, 为抢救古桥不毁于一旦,在桥头下老人会的主持下,发动南门四村群众,投工投劳,捐款捐物。
同时,在原宁德地区、市有关单位和社会各届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于1999年对古桥进行修复,并在桥面增建长廊亭。
其中对联:“古道新亭通市井,小桥流水傍田家。”说明了战桥头桥交通要道地位,描绘了战桥头桥及周边的幽雅景观;
“霓虹四望城难夜,风月双清座不虚。”说明了战桥头桥周边夜市繁华、夜色优美, 战桥头桥亭下座无虚席, 纳凉聊天的人们迟迟不愿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