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所组成的社会网络中,“鬼蛊人”显然关联着社会道德情感——“邪恶”与“正善”,“异类”与“同类”之区分。

这是一个社会的两个对立性范畴的概念建构,是社会强加的对立角色,是被社会认定的伤害他人的非自愿获得的角色。就是因为这种角色的可构造性使得巫蛊成了人为划分群体的典型。
(这里的文字表述就说明鬼蛊的出现是为了划分人群,为什么要划分,在下文会有解释 )

/苗寨的静寂清晨
——为什么出现巫蛊?——
婚姻制度实质是人们分类的一种手段,巫蛊也不例外。只不过这种手段进行的更为隐秘,更为难以捉摸。当巫蛊与婚姻结合在一起时,这种分类就更为明显。
苗族社会的整合基点在于亲属关系,非亲属关系的人也就成了他们的对立面异类;这些异类不是有“蛊”便是有“鬼”,以此为据社会被划分为“干净”(无鬼蛊)和“不干净”(有鬼蛊)人家的二元对立。
“鬼蛊”是带有巫术思维特征的社会性分类标签。我群为人,他群为鬼。有了这样的标签,就能够分辨敌友、自我和他者的界限,不过这个标签在苗族中只是人与鬼的分类,衍生到人与人的分类。
这种分类不仅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且是“非我族类非人也’。一方面,联姻使小规模的空间得以扩展,这有利于人们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另一方面,姻亲集团必须高度稳定才能满足游动社会的人口再生产。
因此,以“鬼蛊”观念想象与建构我群与他群界限,“洁”与“不洁”的区隔,最终实现了群内资源的稳定利用。根本上,由巫蛊影响的姻亲间结盟有利于实现小社群的高度整合。而整合又反作用于联姻,使得后者更具集聚力。

//恋爱中的苗家阿哥阿妹
所以,区蛊划分的类别加强了婚姻圈的封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