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毛主席回到老家湖南,领导并发起了秋收起义。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发起了广州起义,湘南起义、黄麻起义。至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而这些起义部队合在一起,就叫做中国工农革命军,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从革命军队诞生的开始,就有着毛主席的影子。
毛主席一生虽然很少摸枪,但他的身影始终没有离开过军队。自从踏上革命道路起,数十年的军旅生涯,成百上千次指挥战斗,他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早已和革命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古田召开会议,会上毛主席当选为书记,确定了毛主席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同时,土地革命一开始,由于革命军队吸收了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加入,军队中逐渐孳生了一些流寇思想、军阀主义,开始在军中泛起一股不正之风。
在革命军队逐渐要偏离工农革命军的方向,将要腐蚀变质的关键时刻,毛主席首次在党内提出了“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思想,让差点走上歧路的革命军队转危为安。
也正是由于古田会议,才铸就了后来的不朽红军,真正的将原本的革命军队变成了人民的子弟兵。
自此之后,党指挥枪成了革命军队的军魂,军纪严明、作风优良成了革命军队的基本面貌,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
但这时的人民军队还十分脆弱,和国内外反动派的庞大势力相比,这时的革命军队就像是一个未长大的婴儿。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发,对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毛主席仅凭4万人就将国民党的10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胜利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在毛主席的“诱敌深入”计策下,国民党军损失惨重,第一次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就此失败。
接着在1931年,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二次“围剿”,20万大军长驱直入,势不可挡。然而毛主席依然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方式,让国民党军一败再败。
同年7月,不甘失败的蒋介石亲自挂帅,聚集了30万大军向井冈山挺进,发起第三次“围剿”。然而这一次,蒋介石依然在毛主席的“诱敌深入”计策下惨败。
之后在1932年,毛主席又采用“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计策,粉碎了国民党第四次“围剿”。
四次“反围剿”,前后消灭敌军十余万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也让原本孱弱的人民军队,在一次次的战斗洗礼中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一支革命铁军。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又坐镇西柏坡,亲自指挥了三大战役,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解放全中国。
直到这时,这支从工人和农民之中走出来的革命队伍,才真正蜕变成为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