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科学家们推测,在明末清初之时,战乱频繁,百姓们颠沛流离,一些流民为了寻一安身之处,不再受战争所累,决定离开陆地远赴与世隔绝的海岛。



逃亡必然是要携带必要的生存工具的,而对于农业时代的人而言,还有什么是比耕种土地更重要的呢?于是,这些流民们便带上各种种子、牲畜以及工具,拖家带口地逃离到了海岛。

就这样,作为耕种土地的“工具牛”就被人类带上了西沙东岛。
在后来,等到陆地上的战事平息、政局稳定之后,这些流亡的人又回到了陆地上。只不过,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些牛没有被带回去,它们被留在岛上自生自灭。
幸运的是,在主人们离开小岛后,牛儿们也没有陷入绝境,岛上的生态环境以及淡水资源等恰好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所以它们便在此长住下去。
不过,由于与其他种族的牛彼此隔绝,这些野牛们饱受着近亲繁殖的折磨。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在西沙的驻守军队发现了这些羸弱的野牛,并安排黄牛与其杂交。在此之后,野牛种群开始迅速扩大。
到现在,野牛在西沙东岛上已经生存了300多年,已然成为西沙东岛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然而,过量繁殖的野牛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的“超载”。

众所周知,牛是草食动物,这些野牛们会经常啃食小岛上树木的树皮和树叶。
在以前野牛规模不大的时候,这可能无伤大雅,但如果任由野牛数量疯涨,那么岛上的植被很有可能被大肆破坏,以至于鸟儿失去栖息之所。
因此,为了生态平衡,不能放任野牛的无限制繁衍,必须对其规模进行控制。

结语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面积微小,但西沙群岛却有着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拥有着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实在是令人惊喜。
这也启示我们,不要小看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或许在某一天,它也能给我们带来巨大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