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横七竖八遭受苦难的父老乡亲,白英一筹莫展。正在此时,远处村头小路上忽然走来两个美貌女子,一个红衣,一个绿衣,皆头戴红花,俊俏无比。两人径直走过来,红衣女子掩着口鼻冲白英点头说道:“过来,且把这两粒仙丹放入你这药锅中,微火熬制两个时辰,给村民服用即可缓解。”说完红衣女子厌恶地瞪了一眼遍地哀嚎的村民,匆忙躲进小树林自己玩乐去了。白英将信将疑,不知该何去何从,却看到绿衣女子挽起衣袖,转身抱一把柴,准备加火熬制,他回过神来连忙上前去帮忙。
两个时辰后,药汤熬好,绿衣女子和白英一道招呼灾民一一服下,不出一刻,村中染瘟疫者竟感觉神清气爽无异常人,纷纷倒头谢恩。白英呆呆看着眼前女子只觉恍惚,绿衣女子盈盈一笑,从袖中掏出一方丝帕示意他擦一擦额头的汗珠,白英回过神来羞红了脸,连忙施礼:“姑娘貌美如仙,可否留下芳名,也好让小生替众乡亲表达谢意,铭记姑娘大恩大德。”绿衣女子莞尔一笑,轻声说道:“我叫若离,是王母娘娘的小花童,千百年来和姐姐白茸一起守护瑶池百花园。此次来是奉王母之命捉拿蛇妖,解救百姓的。”白英对若离姑娘早就心生爱慕,小心收好丝帕,解下腰间随身玉佩回赠若离姑娘。
瘟疫化解,白茸若离收了蛇精回到天宫复命,王母甚为高兴,特赐白茸若离以后免去腰牌,可以随意出入天庭。却说这若离回到百花园之后相思成疾,每日看花花不香,炼丹没心思,只把那白英所赠之玉佩拿出来痴痴凝望。终于有一日,若离伺候王母娘娘晚上就寝之后,偷偷溜出百花园,来到中脉村与白英私会。至此若离相思成疾,一而再再而三,一发而不可收,一有机会就溜出天宫与白英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姐姐白茸眼见得若离日日去人间与情郎私会,对镜独揽,哀叹自己这般仙容月貌却为何让妹妹抢了先,不由妒火中烧,恶意丛生,七月七日这一天黄昏,若离前脚刚刚离开花园,白茸后脚便向王母告了密。
王母娘娘最恨下人不守天规,顺手扯过一片乌云踩在脚下,气冲冲带着白茸飘至中脉村。果然,朗月高照,泉水叮咚,若离和白英正在一个山谷里并肩赏月。王母娘娘凤眉倒立,拿起手杖一点若离:“不守规矩的奴才,胆大包天,既然你愿意呆在这里,就罚你变回原形,不得踏出这山谷半步,生生世世不许成人,更不得再幻化为仙。”
王母娘娘挥手之间,若离已烟消云散不见了踪影。白英眼见得心上人顷刻间无影无踪,噤若寒蝉,匍匐在地苦苦哀求:“求王母娘娘开恩,成全小生和若离姑娘吧。”土地神也心生悲悯,钻出来求情:“求王母看在若离救治瘟疫有功,就成全了他们吧。”怎奈王母娘娘天威不可抗,哪里容得他们这般放肆,凤眼含怒,转身离去。白英眼见得王母离去不由大声悲嚎:“既然生不能成双,那就求王母娘娘让小生化身为这谷中黄土,终生守护着若离吧!”听闻这一声哀叹,王母娘娘终是于心不忍,纤手玉指,白英瞬间化作一片黄土长卧山谷之间。
第二天,天色微亮,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山谷里开出大片大片奇异的花朵,花开绰约,面容娇艳,芬芳无比,像恋爱中的少女,浪漫又含蓄。人们为纪念若离和白英,给此花取名叫芍药,又名别离,离草,尊称为“五月花神”,拜为花相。又因郎中白英化做泥土护花,有的花开白色,取名白芍,后人尝之,其味苦,微寒,能平肝阳,养血收阴。附近村民凡有头胀,头晕,眩晕痉挛疼痛者采此白芍煎汤,三日即可痊愈。
后来青年才俊们用“立如芍药,坐如牡丹”来形容女子华容姣好,天生丽质。每年七月七日七夕节,方圆百里青年男女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来到山谷,互赠信物,表达爱意。芍药花从此被喻为“七夕之花”,芍药花语是“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分难舍”。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寓意着情有所钟,难舍难分,忠贞不二。
作者简介
张丽丽,女,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普洱雅苑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写有散文、随笔、小说、诗歌数百篇。小说《谎言》《傻女子阿红》刊发于《桥》杂志2016年秋季刊。一个文字清淡,心似兰草的小女子,此生愿用一只素笔写尽人间故事。